摘要:在我國建國后人口增長的客觀過程中,馬寅初《新人口論》受到批判的影響并非像“錯批一人,誤增三億”那樣嚴重。行政控制僅僅是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之一,其影響特點是直接,見效快,但不能持久,易反彈。其它諸如經濟、文化教育、環境等因素在人口控制方面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探討。當今我國應該采取多渠道、多措施來進行人口控制,而不應僅僅以計劃生育作為人口控制的單一手段。
關鍵詞:馬寅初;《新人口論》;人口增長與控制
每當談起我國現在的人口問題時,很多人總是會很遺憾的說,如果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能夠認識到我國的人口問題,不對馬寅初《新人口論》進行批判,接受他的觀點和建議的話,現在的人口問題就不會如此突出,也就好解決多了。筆者認為,事情沒有那樣簡單,我們應該正確認識馬寅初《新人口論》受到批判在我國建國后人口增長過程中的影響。
一、馬寅初《新人口論》受到批判的命運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
1957年6月,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馬寅初作了題為《新人口論》的書面發言,受到了以毛澤東為首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隨后馬寅初又作了必要的補充和修改,于1957年7月5日在《人民日報》上全文發表了他的《新人口論》,詳細闡述了他對我國人口問題的看法和建議:我國的人口基數太大,增長過快,質量低下,這與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諸多矛盾和問題,提出控制人口刻不容緩,最后馬寅初還就解決我國人口問題提出了根本途徑和具體辦法。
馬寅初《新人口論》的發表,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很快就遭到了學術界的批判。1958年6月,《紅旗》雜志創刊號上刊登了毛澤東的人口觀:“六億人口是決定的因素。人多議論多,熱情高,干勁大。”從而對馬寅初的批判從學術批判升級到政治批判,1959年底到1960年初批判達到了高潮,當時給馬寅初戴上了諸如“用學者幌子搞猖狂進攻”,“馬爾薩斯主義在中國的翻版”,“一貫為帝、封、資服務”,“攻擊‘三面紅旗’”等等帽子,其本人也被打成為“資產階級右派分子”①。
近代以來,有關中國人口問題的爭論主要有兩大派別,一派以孫中山、廖仲愷、梁啟超等為代表的革命家和政治家們,他們認為中國人口不足,主張加速增長人口,以抵抗外國的侵略;另一派以馬寅初、吳景超、李景漢、陶行知、喬啟明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社會學家和人口學家,他們認為中國人口過剩,必須實行人口控制,從而解決國內因人口壓力造成的種種社會問題。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兩派的爭論最終達成了共識:中國已經存在著嚴重的人口問題,它表現在數量太多,已經形成了人口過剩,從而導致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嚴重低下②。但是革命家、政治家同社會學家、人口學家1HxyKCiqn7z5cWPXTe9UkA==的爭論并未停止,建國后表現為共產黨人的人口思想同社會學家和人口學家人口思想的爭鋒,共產黨人的人口思想長期搖擺不定,而且人口思想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架構。毛澤東“人多是好事”的人口思想代表了當時黨內大部分共產黨人對人口問題的看法。從影響上來講,政治家、革命家的人口思想影響更大,更易被廣大追隨者所接受,而社會學家、人口學家的影響相比就顯得微乎其微了。
因此,筆者認為,當時的諸多因素決定了馬寅初的觀點和建議不可能被接受,我國也不可能從那時就采取人口控制的政策,馬寅初的《新人口論》受到批判的命運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
二、計劃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方面的作用
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從效果上來看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直接因素有人口政策及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和各種措施等,除此之外的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社會進步程度、婚育相關風俗、倫理道德等則屬于間接的因素。直接因素對人口增長的影響力度大,效果來得快,能立竿見影,但屬于外力強迫,行政制約性的,易反彈。而間接因素則是潛移默化的,其效果要小、慢,但是影響深遠,持久,不易反彈。
這五十多年人口增長的過程按我國實行控制人口政策力度的標準來劃分,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49年到1971年,人口增長無控制階段。由于社會大環境的改善,如長期戰亂的結束、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全國醫療條件的改善等等,我國的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這階段我國的人口發展類型處于過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從而導致人口自然增長率上升,人口總數從5.4億激增至8.52億,平均每年人口自然增長率都在20‰以上,20年間人口總數增長了3.12億。第二階段從1972年到1990年,強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長階段。經過長期的爭論,加上人口激增的歷史事實,我國的人口政策經過長時間的搖擺不定后,政府開始強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促使我國的人口出生率急劇下降,拉動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的下降,我國的人口發展類型迅速轉變為現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由于我國的人口基數太大,人口總數仍然從8.52億增至11.3368億,20年間人口總數增長了2.8億。第三個階段從1991年到現在,計劃生育政策作用的空間逐步減小,我國開始尋求多渠道、多方面控制人口增長的階段。這一階段我國人口控制仍然以強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為主,人口自然增長率穩定在10‰上下,人口總數增長1.4億。近年來,計劃生育在城市里大都成了公民的一種自覺行為,這與經濟環境的改變,公民素質的提高等等有很大的關系,當然,也與計劃生育政策在城市的執行力度大有關。而在農村,計劃生育政策在執行方面有些地方變了調,出現了許多不應該發生的事情。如一些農村計生干部利用出售生育指標來牟利,或者對一些超生的農民前期不監控,等到孩子出生后,簡單地用政策罰款解決問題,還有一些地方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計劃生育指標,采取漏報、瞞報、謊報等等。我國的人口控制政策開始走向困惑與反思,并且開始了尋求多渠道、多方面的人口控制措施。
因此,行政控制人口僅僅是其中影響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諸多因素之一,僅僅采用計劃生育的行政控制政策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人口問題的,其它諸如經濟、文化、教育等因素在人口控制方面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探討。
三、人口增長的模擬考察
作一個大膽的假設,假設我國在1957年接受了馬寅初的人口理論和觀點,采取人口控制的政策,實行計劃生育,我國的人口增長過程會怎樣呢?筆者以1957年的人口總數6.4653億為基數,以1970年的人口增長率為起始年增長率,模擬出以下的人口增長圖(見圖一)。
從圖一可以看出:假定這個模擬人口控制政策的執行過程與我國實際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相一致,模擬我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變化的過程也與我國實際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變化的過程相一致,其它一切因素統統忽略不計的話,那么即使我國從1957年就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我國人口總數仍然是到61年突破7億,72年突破8億,80年達到9億,93年10億,2004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0.7億。這個增長過程仍然是相當可怕的。按照諸多人口學家和經濟學家的觀點,我國的最大的人口容量為15億或16億左右,適度人口為7億到10億之間的話,2004年我國的人口模擬總數也已經突破了適度人口總數,人口問題依然十分嚴峻。
四、結論
綜上所述,五十年代未六十年代初我國對馬寅初《新人口論》的錯誤批判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其在我國人口增長的客觀過程中影響并不像許多人認為的“錯批一人,誤增三億”那樣嚴重。我國建國后的人口增長是一個自然、客觀的過程,它有自身的增長規律,在人口增長的過程中,諸多因素共同起作用,而且不同因素其作用的影響力是不同的。計劃生育政策僅僅是其中因素之一,它影響力度大,效果來得快,能立竿見影,但屬于外力強迫、行政制約性的,到了一定的階段后,其起作用的空間就微乎其微了。從現在來看,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在人口控制所起到的作用開始減小,我們應該探索在如何發揮其他因素來穩定我國現在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從而把我國人口總量的增長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我國當前的人口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人口基數大,并且繼續保持增長的勢頭;結構失衡,其中包括性別結構和年齡結構失衡,老齡化問題突顯;人口素質低下,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比起發達國家來說差距較大。筆者認為,在當今我國的人口控制應該采取多渠道、多措施來進行,而不應僅僅以計劃生育作為人口控制的單一手段,當前我們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大人口控制力度:
首先是繼續嚴格執行計劃生育的政策,控制人口總量的增長。當前我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經很低,應努力爭取盡早實現人口的零增長,使我國人口總量遠離16億危險線。
UxAhWqQN7mmz+Wf19wpmRQ==其次應該加大人口問題的宣傳力度,農村的宣傳應該是重點。通過宣傳使得全體國民普遍了解我國人口問題的現狀,樹立人口危機意識,從而達到我國控制人口政策深入民心,計劃生育成為全體國民一種普遍而又自覺的行為的效果。
再次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加大國家對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別是農村中小學基礎教育,真正普及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提高農村人口素質。
最后應該努力建立健全醫療衛生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真正解除農村人口對醫療和養老問題的后顧之憂。如果能夠真正改變農村人口“養兒防老”的傳統思維,那么在農村執行計劃生育,其阻力也就會小許多。
注釋:
①葛劍雄,侯楊方,張根福.人口與中國的現代化[M].學林出版社,1999年。
②葛劍雄主編,侯楊方.《中國人口史》第六卷(1910-1953年)[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作者簡介:馬信強(1979-),河南洛陽人,鄭州成功財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部講師,主要研究: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