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2日,郭鶴年獲得2012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終身成就獎。這一獎項不僅頒給他的標桿事業,同樣頒給他所代表的企業家精神。
其實,素有兩王美譽的郭鶴年,還有一個“王”不為人所知,那就是他不喜歡在公眾面前拋頭露面,因此被外人稱為神秘之王。
冷靜的決策者
郭鶴年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父親郭欽鑒早年到馬來西亞立業成家,創辦東升有限公司,郭鶴年就是在這樣的商業環境中長大的。新加坡求學期間,郭鶴年博聞強識,在少年讀書郎中已是嶄露頭角。然而由于戰爭變故、公司關閉,郭鶴年被迫輟學。戰爭結束后,東升卷土重來并逐漸壯大,然而,此時父親卻因勞累去世了。剛剛才從新加坡成立自己船務公司的郭鶴年,毅然回到馬來西亞,接掌起家族企業的重擔。
家族的起落使郭氏兄弟們更加團結,雖然父親已故,但家族的事業不能停下。為傳承父業,兄弟們各盡其能,創立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由年僅二十五歲的郭鶴年擔任執行董事。作為企業的核心管理者,需要一種敢于決策的膽識與勇氣,而家族企業的管理更需要一種溫柔的力量。郭鶴年從充滿智慧的母親身上繼承了這種力量,母親是影響其一生最大的人,母親的支持也是他決策的堅強后盾。
20世紀50年代末,郭鶴年冷靜睿智的目光轉向了煉糖業,他發現這個行業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在家族會議上,他做出了將全部資金投入煉糖業的決策。
郭鶴年絕非有勇無謀,這看似冒險的舉動,也是重振家族事業的重大機遇。事實證明,對煉糖的大膽傾注也給他帶來了甜蜜的回報,公司的財力逐漸雄厚,實力和影響力很快壯大起來,這次出拳使郭鶴年開始建立起他今后商業大廈的根基。
自此之后,郭鶴年以冷靜思考、遠矚高瞻后的決策,一次次推動著家族企業的進步。
70年代初,郭鶴年已控制了新馬糖業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并進一步涉足印尼市場,甚至在國際食糖貿易市場上占據了一席之地,“亞洲糖王”之名逐漸盛傳。這位寡言的青年,似乎更多地是用眼光與行動印證了自己是一個冷靜的決策者,而他所能發揮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巧用儒家精神的管理者
1971年,已擁有雄厚資本的郭鶴年開始投身發展酒店業,業務上的精益求精和地域上的不斷擴展,使他創立的香格里拉酒店集團始終跑在業界的前沿。不僅在業績上是行業的領軍人物,郭鶴年身上一種獨特的企業家氣質也使他成為行業道德禮義的典范,而賦予他這種氣質的正是對儒家之道的推崇與踐行。在母親的教育影響下,郭鶴年堅持“不能忘本”,在經商的過程中不摒棄華人的傳統道德品質和精神文化。儒家以仁為本,這種“仁”見于郭鶴年的從商生涯,是一種始終堅持良心經營的商業精神。
郭鶴年始終相信:“做生意也要盡量靠道德的路線,才能夠有存在一兩百年的希望。”做生意人,前提是要先做人,經商之道只有不背離為人之道,才可真正源遠流長。
“答應了一個客戶,你不能跑兩只馬。”郭鶴年深知誠信的重要,從不允許自己做南轅北轍的生意。偷工減料、不正當競爭是蠢人的做法,而聰明的生意人用智慧操作、用良心經營,也可致富立業。別人強硬,他強韌,別人用商業手段,他就用一種溫柔靈活的商業手腕運籌帷幄。他代表著一個儒商的理想形象,比商人更懂為人哲學,比儒士更有執行力量。
“做生意一定要有一定膽量,但是要用膽量對生意,不要用膽量對人”。對于員工,郭鶴年有他自己的領導方式,用真誠的態度禮遇人才,而非以權威壓人。在郭鶴年看來,“員工能否對公司有歸屬感,與領導者本身是否公平對待員工,以及給予他們怎樣的報酬息息相關”。在開始做酒店事業時,他就向董事會交待:“從今天開始,我們的一個大責任,就是要照顧好我們的職工。”
不久,郭鶴年就開始將股份賣給公司員工,讓他們融入公司來,讓他們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感,因此更加各盡所能地推動公司的發展。在員工眼中,郭鶴年更像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大家長,他的人格魅力,對員工形成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與引導。
難能可貴的領袖精神,也是他成功的一劑良方。
80歲:“不能停下來”
70年代中期,郭鶴年于香港成立嘉里集團有限公司,80年代末,他把眼光盯緊了國內市場。1988年,他以20億港元的投資入主香港無線,成為最大股東。隨后,他又馬不停蹄地收購了香港大報《南華早報》。自此,郭鶴年的商業足跡縱橫于食品工業、酒店、地產、船務、保險、影視傳媒等多個領域。
郭鶴年認為,一個生意人的商業嗅覺永遠不能失靈,他跟隨市場的發展動態靈活地控制航向,清醒的判斷、執著的踐行,讓他毫不停歇地實現著更多的可能。
2011年,難得在媒體面前現身的郭鶴年,披著一身神秘色彩,出現在央視財經頻道的《對話》欄目中,87歲的他一如既往謙和地低著頭。主持人讓現場的觀眾猜郭鶴年的年齡,當聽到“60、70、55”的數字時,他抬起頭來風趣地笑說:“剛剛他們化妝了,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這樣。”
87歲,對郭鶴年而言似乎不是什么高齡,對他追求的事業來說一切也才剛剛開始,他說過:“做生意有如逆水行舟,必需不斷向前劃,否則,一旦停下來便可能倒退十公尺。因此,我們不能停下來,必須不斷向前、不斷的尋找機會。”在他的規劃書上是滿滿的行程。
除了不甘落伍,郭鶴年不肯停下還另有其緣故,他自己說過這是一種使命感在驅使,這就是他回饋社會作為商業上成功之后,另一件必須要去做的重要使命。
郭鶴年曾經說過:“人生在世,有兩件事要做的:首先要刻苦工作,努力奮斗,安排家庭的生活;同時,也要幫助一些在教育上有需要的人們。這樣社會才會和諧、穩定和進步。”這種著眼于社會進步的責任感始終伴隨著他,晚年的郭鶴年熱心公益,積極投身于捐資助學。
郭鶴年的這種“不能停下來”的精神,同樣融入到對子女的教育中。他在遺囑中給子女們留了一筆不算多的錢,不夠他們“天天到澳門賭場,喝最好的拉菲,吃最好的魚翅”,但足夠他們去做一個好人。他不讓子女們因為有了優厚的家產而困住腳步、停止拼搏。
如今,郭鶴年仍堅持每天上班,他不信“人生七十古來稀”,仍準備著迎接各種新的挑戰。這位商界傳奇中的神秘人物,在他的身上還有很多無法被人解讀的故事,但在人們眼中,他低調謙和、以仁致富的領袖企業家形象已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