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的事跡,緣于20年前閩北大山深處的一座愛心居所——余朋鄉幸福敬老院。
余朋鄉是清流縣最僻遠的行政鄉,人口不到六千,這里盛產茶籽樹。余朋鄉的茶籽樹常青長壽,樹齡可達200年以上。“幸福敬老院”就坐落在這茶籽樹環繞的余朋鄉山上。
黃小清,在這偏遠的深山老林之中,她和家人20年如一日,自費在深山之中辦起了一所敬老院,先后義務贍養了18位和自己非親非故的孤寡老人,她像親女兒那般為老人們養老送終,讓他們在遲暮之年享受人世間的溫暖與關愛。
孤寡老人的避風港
1991年冬天,正是天寒地凍時,黃小清夫婦到余朋鄉政府辦事,碰上兩位衣著破舊的老人到鄉政府領生活補助。寒風吹刮過來,老人步履更加蹣跚,黃小清看了心里很想幫助他們。
那時,他們家的經濟條件還不錯,丈夫有一份
不錯的工作也做點小生意,家里基本上又沒什么負擔。黃小清動了念頭:何不將他們收養回家,讓老人安度晚年?想不到這個念頭竟然得到了丈夫的支持,于是他們向鄉政府提出義務贍養孤寡老人的請求。
不久,鄉政府同意將一幢閑置的小房子騰出來給他們用。夫婦倆對房屋重新進行了部分裝修,余朋鄉幸福敬老院就這樣辦起來了。此事很快傳遍鄉里,不少五保戶老人都想入住敬老院,只要條件允許的孤寡老人,黃小清就把他們接到敬老院來。
現年83歲的陳安勇老人,是當年黃小清從牛欄里把他“撿”回來的。早年陳安勇從仙游縣移民到清流縣余朋鄉,年老后在當地無親無故,就在敬老院前面的牛棚里住著,一日三餐全靠附近好心的村民為他送點吃的。發現陳安勇衣衫襤褸、神色木然,無所適從的樣子,黃小清心疼不已:“你不知道,老人睡的那個地方連牛棚也算不上,牛棚還有個頂,那是牛欄啊,
只是幾根欄桿圍起來而已,既不遮風又不擋雨,怎么住人啊。”當天,黃小清就把老人接到了敬老院。
那年,年逾古稀的孤寡老人陳秀蓮托人給黃小清,送來了蓋有村委會公章的證明,要求住進敬老院。知道這個情況后,黃小清夫婦馬上驅車趕往陳秀蓮家。在陳秀蓮家,看到老人住的兩間木房,木板霉爛,四處透風,僅用塑料布圍著遮風擋雨,黃小清夫婦直心酸。臨行,老人舍不得扔下已破舊不堪的生活用具,黃小清含著淚說:“別要了,生活用品我們敬老院都準備好了。”
2011年4月中旬的一天,幸福敬老院來了一位風塵仆仆的客人,他在余朋鄉小街上逢人就問:“你們知道黃小清的敬老院在哪嗎?”這位上了年紀的客人拖著一大箱子行李,一看就是趕了很遠的路來到余朋鄉的。
他叫金紹德,來自安徽省宿州市,原本是一名中學英語老師,可惜膝下沒有兒女。退休后,就在老家的一所養老院養老。不久前,老人從央視新聞頻道看見了黃小清夫婦的事跡后,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坐上了開往三明的火車,幾經輾轉來到了幸福敬老院。老人對黃小清說,“我是慕名來投靠你們的”。
“懂得尊重,才是他們所需要的”
每天下班,黃小清總會到敬老院給老人打掃房間,幫他們做飯,定期給老人洗衣服被褥,還經常陪老人吃飯、聊天。
“侍奉老人,不是讓老人吃飽穿暖就夠了,還需要經常和他們談心,讓他們覺得不孤單才行。尤其是這些孤寡老人,更需要去了解他們。”黃小清一直是這么想,也是這么做的。
來敬老院之前,老人長時間獨居,性格孤僻,和他們溝通成了黃小清最大的難題。常常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她也要費勁解釋半天,有時候連說帶比劃,老人才
能明白。經過一次次嘗試、努力,慢慢地黃小清和老人的溝通越來越順暢了,老人也從內心真正接納了這個“女兒”,有什么心事都會和她講,性格也漸漸開朗起來。
這些老人來自不同的地方,脾氣秉性、生活習慣各有不同,住在一起有時候難免會有摩擦。有的老人喜歡撿東西,撿回來就放在房間里,有的老人喜歡干凈,不喜歡屋子里過于混亂,意見不合也會吵起架來。這個時候,他們就會去找黃小清夫婦評理。
“有時候半夜睡著覺,聽見有人敲門,開門一看,兩個‘老小孩’虎著臉站在門口,一副要拼命的樣子。我就趕緊讓他們進屋來,給他們勸架。”黃小清說,老人家有時候也會像小孩子一樣,做一些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的事來。
現在這些老人在敬老院生活得很安逸。黃小清從來不過問他們的過去,也不會干涉老人的生活方式。“尊重他們,才是老人們所需要的”。
2011年11月,陳安勇老人重病住院,主治醫生告訴黃小清,老人病危要準備后事了。在黃小清的要求下,醫院盡了最大的努力對病人進行救治。她連續三個晚上陪護老人身邊,一個月以后,陳安勇老人轉危為安,小清夫婦忐忑的心才平靜了下來。
1992年,83歲的鄧錢招老人在幸福敬老院因病不治離世。丈夫陳誠文在縣里辦事,聽到消息后連夜趕回來。當時,敬老院剛成立一年,黃小清夫婦不但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而且事先也未考慮到會有這樣的事情,兩個人開始忙亂起來,為老人準備壽衣和棺木。
“老人走得很突然,我們什么也沒準備,當時特別慌亂。給老人擦洗身子的時候,我還挺害怕的。”忙亂之中,黃小清找人制作了一副棺木,幾件嶄新的壽衣,然后按照當地老人家出殯的習俗,風風光光讓他走完了人世間的最后一段路。
20年間,黃小清夫婦先后為敬老院13位病故老人送終。每當一位老人去世,他們都會為老人擦凈身子,換好壽衣,并以孝男孝女的身份為病故老人送終安葬。
2011年10月25日晚,一場別開生面的婚禮在幸福敬老院里舉行,新郎是82歲的陳元勇,新娘則是76歲的陳香蓮,在眾人的祝福聲中,雙雙豁開缺牙的嘴,笑成一朵花。
兩位老人因為彼此相愛而結婚,他們的故事緣于陳香蓮老人手臂被開水燙傷開始。幾個月的治傷過程,陳香蓮得到了陳元勇無微不至的照顧,兩人開始了親密的交往。在新建的幸福敬老院,他們把結婚的想法告訴了黃小清。她親手布置新房,為兩位新人辦了一場簡樸的婚禮。
在黃小清的照顧下,老人們的生命都超過了75歲。其中有5位活到了85歲,幸福敬老院的老壽星陳合妹老人今年已經96歲了。幸福敬老院老人們的平均壽命,是余朋鄉最長壽的。
善舉在深山中延續
20年來,他們先后為敬老院投入補貼30多萬元。以前,敬老院的開支全部由黃小清夫婦承擔。2006年以后,政府給每位老人每月160元的低保,黃小清每月再給他們每人補貼200元。
1993年以后的十年間,丈夫經營的企業相繼倒閉,全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窘境,加上敬老院的開支,是黃小清夫婦最困難的時期。一些親朋好友看到黃小清夫婦贍養老人很辛苦,曾相勸他們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再設法去幫助別人。黃小清夫婦未改初衷,在他們看來既然贍養了,就一定要負責到底。
為了不讓老人受苦,夫婦倆節衣縮食,實在沒錢了,就找親戚朋友借。老人看病的醫藥費,黃小清先向醫院賒賬,等有錢了再去還。“那幾年最難過的就是年關,我們最怕債主上門。過年老人要用錢,我們又沒有多余的錢還人家,只能一遍遍跟人家道歉。”
2011年6月20日上午,災難突然不期而至,丈夫陳誠文遭遇車禍去世了。當時女兒正在參加中考,為了不讓女兒分心,她忍著巨大的傷痛,對女兒說爸爸出了車禍,在縣醫院治療,等考完試就去看她。一直等到女兒中考完,小清才把真相告訴女兒。而此時,留給黃小清母女的是尚未蓋好的敬老院、等著領工錢的工人,還有四個正盼望著住進新房的老人。
舊的敬老院門前有兩棵桂花樹,已經生長了20年, 新敬老院建造時缺乏資金,黃小清只好把它們賣了一萬多元,再把賣樹的錢用于投建新敬老院。
2012年9月29日上午,清流縣余朋鄉幸福敬老院內洋溢著一片熱鬧的景象,5位孤寡老人喜笑顏開,今天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喜慶的日子,余朋鄉幸福敬老院要喜遷新居了。
敬老院的陳桂財老人說,“在敬老院,我們有人做伴,有電視看,每個月還有零花錢。大家各自做點家務活,心里都很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