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堡,作為歐洲歷史的一個符號,最原始的用途并不是享受,而是為了抵御外來侵略的防御工事。在漳州南靖縣河溪鎮斗美村有座與歐洲古堡一樣神秘的石制建筑,它的外形宏偉壯觀。
這座古堡在一片密林中沉睡了100多年,歷經風雨滄桑如今依舊挺立。據南靖當地文史專家介紹,它是南靖境內唯一一座外墻全石制的土樓。
密林叢中的廢棄古堡
古堡位于斗美村雞母巖處,整個古堡呈四方體,近20米的古堡外墻均由石塊壘砌而成,墻面十分平整。因為年代久遠,斑駁的墻面上早已爬滿青藤,4棵枝繁葉茂的古榕樹高高挺立在屋頂上,垂落下來的古榕樹根與石制墻面相連為一體,直至地面。整個古堡只有一扇高2米、寬1米多的拱形木門進出,在木門上方寫著“永盛樓”三個大字。
古堡內只剩下殘垣斷壁,古榕樹的樹根將整個古堡內墻完全包圍。
南靖縣文史專家江清溪介紹,該古堡的建筑結構為石木結構,外墻為塊石壘砌。內房為木結構,與南靖一帶的土樓內構造差不多一致;總共4層,每層14個房間,共計56間。古堡中間有一天井,還開挖有一口水井,每層均有小窗戶;古堡中廳有一個防火的水槽;內房地基均由鵝卵石鋪成。在《滎陽鄭氏漳州譜》中這樣記載道:“古堡占地約3畝,墻高十幾米,鋤頭挖不動,子彈打不穿。外墻所建筑的材料是以花崗巖為主,并用貝灰、紅土、河沙、紅糖砌制而成。”
據傳堡主曾富甲一方
這座古堡的主人到底是什么人呢?在斗美村這一深山內的小山村為何會有如此雄壯的石制古堡呢?據了解,現居和溪鎮斗美村的大部分村民均是與鄭成功同宗的鄭氏后人。據漳州市文化館原文藝主編鄭惠聰介紹,“在清朝初,斗美村出了一個鄭百萬,名慧穆,字四其,村中遺留‘四角大樓’古堡舊址,就是由鄭百萬所建”。
堡主后人68歲的鄭國楨老人介紹說,這座古堡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他的祖母就是在古堡中出生的。鄭國楨說,其實,這幢古堡為鄭氏家族中12世祖五房侃穆晉淳(別稱小百萬)與其兄四房惠穆四其(別稱鄭百萬)兄弟二人合建。“古堡的建筑材料均是就地取材,由于斗美地處深山,在當時能夠建成如此龐大的建筑實屬罕見,花費的勞力物力更是不可計算。”據他推測,以其祖母曾在此居住過的時間推算,古堡使用年限大概有180年之久。古堡大概是在清末民國初坍塌的。
據《滎陽鄭氏漳州譜》記載:“和溪斗美鄭百萬,12世,四其。為了支持鄭成功收復臺灣,捐助白銀72萬兩。尚保存完好的‘公爾忘私’匾,歷代相傳。”目前,那塊匾額完好地保存在一村民家中。江清溪推測,能夠捐贈72萬兩白銀在當時肯定是富甲一方的財主,能夠建這么一座古堡也是情有可原的。
鄭百萬到底是誰?為何會有如此多的財富,在斗美村流傳著各種各樣的說法。有人說鄭百萬是做布匹生意的,在漳州城區有10多間店面;也有人說鄭百萬是靠販運木材到漳州售賣發家的。
“在南靖河溪鎮這么偏僻的一個山村內,能有這么富裕的人實屬罕見。”鄭惠聰推測,鄭百萬當時應該是有一官半職的人,他把自己籌集到的財富搬至位于深山的老家,之后才會有為支持鄭成功收復臺灣捐助白銀一說。“據說,鄭百萬曾在當地挖了10多個石窖來藏匿銀兩,建造石制古堡也是為了防御外敵搶奪其財富。”
在村里曾流傳這么一個傳說,鄭百萬為女兒籌備嫁妝到漳州城內采購布匹,但因他穿著樸素,遭到布匹店老板的驅趕。鄭百萬是一個性情中人,一氣之下,將該布匹店老板在漳州城內的13間店面的布匹全部買斷,并搬至漳州府衙門口進行焚燒。
從繁華走向落寞
“現在很少有人會去古堡了。”鄭國楨說,自從100多年前古堡內房屋坍塌之后,就再也無人在此居住,古堡自此日漸荒廢。如今的古堡內,早已看不到當年層層木質結構的樓層,只剩下殘垣斷壁任人憑吊。
據鄭國楨介紹,古堡建成之初有鄭氏12世10個子嗣共同居住,樓里樓外十分熱鬧。古堡的構造與土樓的構造一致,每層的廂房采用“通欄式”設計,所以每個廂房里的人都能穿梭自如。古堡內有用于防御外敵的槍眼、水槽等。他曾聽祖母說過,有一次有土匪來到古堡前欲進行搶奪,但是1.5米厚的堅硬外墻讓土匪無計可施。于是,土匪火燒木門,當時住在古堡里的人巧妙地用古堡木門上方的水槽將火撲滅,最終土匪未能得逞。
南靖縣文史專家江清溪認為:“這座古堡是南靖境內唯一一座外墻全石制的土樓建筑,具有非常高的文物價值,可向有關部門申請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