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其國

在整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的情況下,采取加大征管力度等手段實現稅收收入增長的方式,在各地并不鮮見。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不斷明令禁止征收“過頭稅”,這無疑向征收部門敲響了警鐘,“過頭稅”看似關上了閘門。
但是,在財政收支平衡這個高壓線下,迫于地方政府的壓力,稅收征管部門有可能通過變通方式,向企業加收變相的“過頭稅”。筆者經過梳理和歸納,總結列舉出以下七類變相的“過頭稅現象,意在提醒納稅人、稅務機關、稅務中介機構警惕和防范。
一、嚴查稅收
查稅是為了規范地方稅收收入,也可以說是政府為了增加稅收收入的一個原因。政府在收入緊張的情況下挖掘稅源,這一般也是政府緩解財政收入緊張的一個辦法。很多地方都有稅收預警系統,以納稅人提供的納稅申報和財務會計核算信息作為實施監控的主要信息,以日常稅源管理崗采集的與生產經營相關的其他信息作為實施監控的輔助信息,測算設定納稅預警指標。現實中,依法征稅與征收“過頭稅”混同的問題容易出現。某些地方的稅務機關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利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權,調節稅收數量,在稅收形勢較好時,采取所謂“放水養魚”措施少征稅,而在稅收形勢不好時多征稅,很難說這樣的稅務機關是在收“過頭稅”。但對于納稅人來說,實際稅負相對加重,與“過頭稅”沒有什么區別。對于此類稅收征納問題,根本做法是進一步完善稅收制度,降低實際稅負,縮小自由裁量權空間,規范稅收制度的“彈性空間”,推動依法征稅的夢想在現實中得到真正的實現。
二、取消稅收優惠政策
不落實稅收優惠政策也是收過頭稅,清理地方稅收優惠客觀上是另一種加稅。三中全會要求對浮濫的招商稅收優惠做通盤檢查,下一步將會著手進行清理整頓,建立更公平的稅收制度。過去,國內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推出各種稅收優惠政策,尤其是區域優惠政策過多過濫。同時,地方政府和財稅部門執法不嚴,通過稅收返還等方式變相減免稅,制造“稅收洼地”,被認為嚴重影響國家稅制規范和市場公平競爭,必須下大力氣清理整頓。據統計,我國各地已實施的區域稅收優惠政策共計30項,下一步將動手清理已推出的稅收優惠政策,對執行到期的應徹底終止不再延續,對未到期限的要有明確的落日條款,對帶有試點性質且具有推廣價值的,應盡快轉化為“普惠制”,在全國推動實施。地方政府以各種稅收優惠吸引投資已成普遍現象,換言之,現在企業的投資成本中,本來就包括這一部分優惠。如果今后普遍取消稅收優惠,相當于給投資企業增加了一次稅收。
三、預收稅款
山東省審計廳一份審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末,這個省有11個縣的地稅部門對40個納稅單位多征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等5.7億多元;5個市縣的地稅部門對6戶企業提前征收稅費1.4億多元。據了解,提前征稅等行為在其他一些地方也存在。稅務部門的“彈性征管空間”較大,在稅收好年景里,企業可以少預繳一些;在不太好的年景里,企業多預繳一些。從表面上來說,由于企業繳納的稅額一定,所以稅款提前交還是滯后交,對企業影響不大,因此這種變通的做法也沒有什么質疑的地方。其實稅款提前交納對企業來說就擠占了企業的流動性資金,如果這個企業流動性資金來源于銀行貸款,那么就會多付利息,企業經營成本增加。同時,稅款預交的前提是來年的會計年度里也能實現相應的稅款讓稅務部門抵消,如果來年的會計年度里,企業沒有實現預交的那么多稅款,那么預交就是向企業攤派稅款,讓企業多負擔稅款,對于企業經營成本增加是非常明顯的。
四、以合法化手段征收“過頭稅”
湖北省土地流轉營業稅差額征收變相成全額征收。對收回土地使用權取得的地上建筑物及附著物補償收入征收營業稅、土地增值稅,其實質是以合法化手段征收“過頭稅”。
《湖北省地方稅務局關于土地流轉有關稅收問題的通知》鄂地稅發(2013)97號稱:(一)土地儲備中心或行使土地收儲職能的單位收回土地,被收回土地使用權的單位,取得的地上建筑物及附著物補償收入應按規定征收營業稅。(二)不能提供下列資料之一者的,被收回土地使用權的單位取得的全部補償收入應按規定征收營業稅、土地增值稅,上述資料是指:1.縣級以上(含)地方人民政府出具的收回土地使用權的正式文件;2.土地管理部門報經縣級以上(含)地方人民政府后由該土地管理部門出具的收回土地使用權文件;3.縣級以上(含)地方人民政府作出的《房屋征收決定書》。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土地使用者將土地使用權歸還給土地所有者行為營業稅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8]277號)規定,納稅人將土地使用權歸還給土地所有者時,只要出具縣級(含)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權的正式文件,無論支付征地補償費的資金來源是否為政府財政資金,該行為均屬于土地使用者將土地使用權歸還給土地所有者的行為,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營業稅稅目注釋(試行稿)》的通知》(國稅發[1993]149號)規定,不征收營業稅。
而根據《關于營業稅若干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3]16號第三條第二十款明確關于營業額問題:單位和個人銷售或轉讓其購置的不動產或受讓的土地使用權,以全部收入減去不動產或土地使用權的購置或受讓原價后的余額為營業額。單位和個人銷售或轉讓抵債所得的不動產、土地使用權的,以全部收入減去抵債時該項不動產或土地使用權作價后的余額為營業額。
五、非稅收入增多
最近,一些地方為完成財政收入任務,花樣百出地亂收稅、亂收費的報道不少。由于稅收需要嚴格依法,所以亂收費和亂攤派尤為突出。這造成了地方財政收入“非法化”的趨勢日益嚴重。首先民間的抵觸心理越來越大。作為納稅人,又交稅又交費顯然說不過去。其次,稅收有制度嚴格約束,其收入和使用情況的公開程度尚顯不足,非稅收入就更是如此了。這其中難免包含許多征收環節的權力越位和使用環節的權力濫用。更重要的是,非稅收入的不斷增長也在嚴重影響著經濟的健康發展和民生改善。由于非稅收入真實數據均由地方掌握,公開又不夠,表面的經濟數據很可能并不能反應實際的財產分配格局和民生狀況。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關注政府非稅收入不斷增加有著特殊意義。因為非稅收入很大程度上缺乏制度管控和外界監督,其規模不斷擴大,增長越來越快會對法治落地、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等諸多方面產生負面效應。
六、向企業借稅
在財政收支平衡這個高壓線下,迫于地方政府的壓力,稅收征管部門有可能通過變通方式向企業“借稅”。而這一做法在中西部一些地方已成慣例。一些中西部地區稅收征收部門,為完成年度序時征收進度目標,在一些納稅人已交足當期應繳稅金的基礎上,提前預收納稅人后期應繳稅金。比如說,為奪得稅收工作“開門紅”而借稅,時間過半、稅收任務要求過半而借稅,為解決當月稅收任務欠收而借稅,為年終稅收任務完不成而借稅。這種借稅行為使納稅人處于兩難境地,特別是當納稅單位處于效益滑坡,經營困難的情況下,稅務部門向納稅人借稅,恰似“雪上加霜”。稅務機關向納稅人名為協商借稅,但實際上基于稅務部門的威懾力,協商借稅帶有強行借稅的性質。這種彈性征稅辦法模糊了納稅人對稅收的認識,使對方對稅法的嚴肅性產生懷疑。而更為有害的是,借稅行為導致當期稅收數據失真,提供了虛假的稅收信息,造成稅收繁榮幻覺,不利于稅收宏觀決策。
七、自行提高征收標準
企業增值稅的稅負標準,在稅法上并無相關規定。稅負線,是為執行管理環節服務的,據此可進行納稅評估,進行風險預警:有些企業稅負,若遠低于標準線,則存在偷漏稅的可能。 各地的執行標準都不一樣,有按單個稅種進行評估,也有按綜合稅負進行評估。無論用哪種方式進行評估,評估線的預警意義,僅供參考。企業是否偷漏稅,還需經實地調查。
3‰的稅負線成變相“過頭稅”:天津一家中型鋼材貿易企業,未達到行業增值稅3‰的標準,要求補繳增值稅稅款。 該企業表示,3‰的增值稅稅負標準,在2008年鋼貿銷售形勢好的時候能達到,但在今年經營不太景氣的情況下,要達到3‰很困難。而最后解決的辦法,就是企業增加繳稅,以達到3‰的稅負線。
稅務機關依據的風險警示指標,在現實中并不完全準確。在具體執行時,應該根據宏觀經濟形勢,來動態調整稅負標準線。企業交稅應按照實際情況來進行,不應將稅負線變成硬性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