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賢

人們期待的改革,需要放權讓利、轉變政府職能和破解既得利益群體,1982年3月,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體改委”) 呼之欲出。
體改委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機構?它為何成立,又為何消失?它所承載過的那些人和事,究竟有哪些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參考價值?
“總理的屁股一定要坐在改革上”
在經歷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決定成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5月國務院決定成立該小組領導下的“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預備期后,“體改委”成立。當時五屆全國人大決定:為了更好地解決經濟體制改革這個難度最大的問題,國務院成立體改委,由總理兼任主任,負責改革的總體設計,統一研究、籌劃和指導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
到1990年8月,除1987年至1988年由李鐵映擔任主任外,一直是總理兼任體改委主任。“體改委‘志在改革。”曾于1990年至1993年擔任體改委主任的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陳錦華曾撰文指出當時對這一新部門予以“高配”的原因:“小平同志講過,總理的屁股一定要坐在改革上。因此,國家體改委一成立,就由先后兩任總理兼主任。”
曾于1985年至1993年擔任體改委副主任的高尚全當時則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改革難度很大,改革要沖撞部門利益,靠部門自己改革不現實,必須有強有力的領導”。
1982年4月,被撤銷的機械委大批人員進入國家體改委。原本擔任機械委主任的薄一波,改任體改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高尚全也于同期被調入。
不久,體改委先后成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方案辦公室,隨后各個部門學者型官員集中到這兩個部門。“這批人當中包括吳敬璉、楊啟先、周小川、樓繼偉、郭樹清、張維迎、華生等人。”高尚全如數家珍。如今,這些名字之于中國經濟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
幾次重大“突破”
說到體改委,有必要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體改委存在的18年中,是中國改革大放異彩的時期,尤其是80年代中早期,可謂中國改革的黃金時期。學界一般認為,80年代的中國改革實現了三個飛躍:1978年底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發揮商品貨幣作用;1984年到1987年十三大,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建立市場體系;十三大提出“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把改革推向新的階段。而體改委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
體改委是思想碰撞、交鋒最激烈的地方,甚至是眾矢之的;也是國內國際人士寄托了最大理想,期望最高,最感興趣的地方。似乎中國的奇跡,將從這里發生。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點。在沙市、常州、重慶等市做實踐,同時要求:加快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試點的步伐;簡政放權,搞活企業;開放市場,搞活流通;探索城市新的計劃管理體制,完善市領導縣的新體制,增加一批改革試點城市等項措施和建議。
商品經濟艱難形成共識。在80年代初,人們害怕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混同起來,變成資本主義,因此商品經濟形成共識經歷了艱難的磨合過程:1980年,體改辦《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步意見》,第一句用了經濟學家薛暮橋的話:“中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經濟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占優勢,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商品經濟。”經過多次商議,1984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改變了原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提法,商品經濟第一次寫進黨的決議。
計劃與市場關系看法的突破。1990年10月,在改革被質疑究竟是姓“社”還是姓“資”、市場經濟被視為資本主義的風口浪尖上,陳錦華組織編寫了名為《外國關于計劃與市場問題的爭論和實踐以及對中國的計劃與市場關系的評論》的內部材料。當時由于情況特殊,通過機要渠道,直接給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和國務院總理李鵬各寄了2份,沒敢送給別人。
其中的《計劃與市場在世界范圍內爭論的歷史背景和當代實踐》幾條原則:第一,從正面提供觀點和信息,不批評、不指責任何人;第二,用事實說話,觀點隱含在事實中;第三,所有的事實、引語都要有可靠的出處,保證內容準確;第四,要有明確的現實針對性,盡量讓決策者看出材料中隱含的結論:“計劃和市場只是資源配置方式的學術爭論,不是社會基本制度或意識形態的分界線。”
推行股份制改革。緊接著體改委主張搞股份制,這是從世界銀行北京辦事處1984年的一份工作報告中受到的啟發,報告對1983年中國國有企業改革作了一個分析,說最好是借鑒股份制,搞好了也不違背公有制原則。
1992年5月,體改委等五部委下發了《股份制企業試點辦法》、《股份有限公司規范意見》、《有限責任公司規范意見》,股份制和證券市場總算有了個正式的說法。
1992年10月,中國證監會成立,體改委副主任劉鴻儒出任證監會首任主席,體改委宏觀司司長傅豐祥出任副主席,體改委宏觀司副司長李青原出任證監會國際司司長。
同年,國家體改委被賦予中央企業上市資格的部分審批權,由生產體制司具體承擔。地方體改委也同時獲得了對地方國有企業上市的部分審批權,這種行政審批權為體改委(辦)20多年的歷史中所僅見。
1993年底的時候,當年11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問題的若干決定》提出,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那么什么是現代企業制度呢?《決定》給出了十六字定義: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
此外,體改委主導了多項至關重要的改革,如設計財稅制度、金融制度、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城鎮住房制度、投融資制度、現代企業制度、流通體制、土地制度等改革方案。即使是在體改委降格為體改辦的幾年,也在棉花流通體制改革、供銷社體制改革、小城鎮改革以及整頓藥品市場流通秩序等方面,為國務院提供決策咨詢參考。
體改委如火如荼的改革探索,于1998年戛然而止。朱基1998年3月27日在體改辦成立大會上,體改委存在“一些方向性的缺點”。
權力和腐敗總是如影隨形。1992年,國家體改委被賦予中央企業上市資格的部分審批權,這恐怕是體改委歷史上唯一一次具有實際權力的領域。1993年,湖北黃石市的康賽集團派人四處“攻關”,決定不惜血本拿下批文。上市資格審核當時由國家體改委生產司主管,他們赴京找到主管領導的秘書,即后來的體改辦宏觀體制司副司長。其后,又給他30萬職工股股票。這位副司長2001年被捕。對于央企上市資格的審批權可能是體改系統存在多年唯一的利益誘惑,而這位副司長淪為階下囚,也成了體改機構歷史上的一個污點。同時也說明了有實際利益權力存在的地方,就容易產生腐敗。而這也恰恰是人們呼吁要建立一個利益超脫的部門來推進改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