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毓卿 朱燕
剛剛落幕的湖北省“三農”綜合目標考核中,當陽市再度名列前茅。當新型工業在當陽得到蓬勃發展的現今,有魚米之鄉美譽的當陽農村,也在深度嬗變。
工業升級、社會轉型,傳統農業如何順應時代變遷邁向現代化?當陽市像工業升級一樣力推農業升級,為這一課題提供了答案。
高起點 高收益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程度的提高,當陽農村和全國各地一樣,出現了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力不足問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成了基層組織不可回避的現實。
當陽市委市政府抓住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機遇,整合農業綜合開發、中央小農水、土地整理等中省投資、地方配套項目,立足高起點建設、高收益目標,逐年進行分片推進。5年孜孜不倦的努力,終于改寫了農業生產令人不屑一顧的低下產出局面。
草埠湖鎮原是一個國有農場,雖然這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但很難擋住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的行程。過去農民外出的直接原因,就是生產條件艱苦,勞役負擔過重,產出效益不高。經過兩年農業綜合開發共2966萬元的集中投入,形成了目前“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林成行、旱能抗、澇能排、基本田園化”的高效農業發展格局。
該鎮慧才家庭農場主李友才,雇工不到10人,卻擁有糧食種植面積700多畝,年產糧食115萬斤,收入達120多萬元。這么少的勞力能種這么多田,靠的是經過整治的標準化農田可以全面實行機械化作業。
類似李友才的家庭農場,現如今在當陽市已有91個,他們經營的1.2萬畝農田,全部得益于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資金投入建成的基本農田。
當陽市委書記鄭廷貴告訴記者,當陽市水稻、棉花、小麥等主要農作物的機械化種植水平達到了72%。去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05萬元。
今年7月16日,當陽遭到特大暴雨襲擊,雨量達到150多毫米。放在5年前,農業將受滅頂之災。而今年,暴雨產生的積水在一天內就全部排出,農作物秋毫無犯。
當陽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朱云告訴記者:近3年,當陽市按照“統籌規劃、集中連片、規模開發、注重發展糧油”的要求,累計投入農發資金4.5億元,聚集整合資金0.1億元,高起點實施農發項目6個,涉及耕地4.62萬畝,為全市42萬農民幾乎重新配置了生產條件,農民種1畝地的純收益,已由5年前的830元增加到了2600元。
生產條件的改善,種地收益的劇增,使得一大批有經濟頭腦的青年農民紛紛返鄉,當起了農場主,辦起了合作社。全市各類農場、專業合作社由5年前的43個猛增到了256個。
高標準 高質量
“財政投入的每一分錢,都必須發揮最大效益,所有的農發項目都必須按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確保建一處、成一處,惠及一方百姓!”這是當陽市分管農業的副市長何良平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辦公時說的一番話。
屬于糧食主產區的當陽市淯溪鎮,解放前和建國初期,曾是血吸蟲泛濫的地域。水袋子、冷浸田、旱包子的客觀生產條件,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都讓老百姓無災歉收、遇災絕收。雖經多次治理,但因投入不足,缺乏整體科學規劃,低產田一直困擾著農民勤勞致富。
直到淯溪農民盼來了國家改造中低產田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2011年,當陽市農發辦轉戰淯溪鎮,在7個村拉開了高標準改造中低產田的帷幕。兩年滾動投入財政資金 3100萬元治理水系、改善排灌、實施沃土工程,嚴格的考評驗收機制,讓每一處工程都成了質量上乘的精品工程,共為老百姓奉上了1.07畝高標準旱澇保收的農田。
該鎮勝利村一組農民阮應志,一家5人,就他與老伴兩個老人留守在家,兩人種了15畝地,去年畝平收入達到2700元,比農田改造前凈增2000元。他興沖沖地說起現在的變化:“我現在既是種田的農民,又是老板,農忙時一個電話,機械設備就開到田里來了,播種收割全部實現了機械化。要是換在前些年,莫說機械耕作,種田連人工和投資也難以刨回來?!?/p>
勝利村黨支部書記李擁軍說:“全村3000多畝中低產田改造后,農民人均年增收1000多元,過去把田送給別人種都無人揭榜,現在土地流轉每畝每年最低也在600元以上,中低產田改造投的是真金白銀,建設的標準真是無可挑剔。”
就在記者入村走訪時,從當陽市財政局傳來消息:淯溪鎮勝利村、中山村、聯合村將作為一個連片項目區,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項目,這個項目總投資2180萬元,將治理土地1.67萬畝、整治渠道5.4萬米、配套建筑物1672處,項目建成后可改善灌溉面積1萬畝、除澇面積6000畝,項目區農民純收入年可期再度增加1500元。
淯溪鎮是當陽農業綜合開發實施中低產田改造的一個縮影。當陽市共有2.67萬畝農田實現了中低產田高標準改造,帶來的是全市糧食、棉花、油菜單產凈增153公斤、35公斤、48公斤,農民總收入增加1526萬元。
高投入 高品質
如果僅把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基礎項目,改造中低產田,推進農業機械化等理解為農業升級的話,是遠遠不夠的。
當陽市的農業升級,既體現在農業生產條件的全面改善,更體現在農業綜合服務體系建設、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轉化增值上。
鑒于老年人種田憑經驗,年輕人種田無經驗的情形,當陽通過一條免費服務熱線、一臺科技服務一體機、一個農業信息網站、一張農業110報、一條農事服務短信、一臺“壟上行”電視節目等“農業110服務”系統,將現代農業科技送進每家每戶。當陽市順應時代,為新型農民專門研發三農科技信息服務平臺,還成功申報了國家實用專利。今年8月,慈化村黃亞凡種的水稻出現嚴重病蟲害苗頭。他撥打免費服務熱線,接通該市水稻專家張大平的電話。僅半小時,專家就開出“處方”,挽回損失上萬元。
近3年,當陽市在農業綜合開發和現代農業建設中,投入3.92億元用于綜合服務體系建設,為農業生產提供強力支撐。
當陽市還把生產高精尖農產品和優勢農產品深加工當做綜合服務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助推農業升級。
在農業綜合開發中,當陽圍繞特色產業延伸鏈條,先后建成了雙蓮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長坂坡蔬菜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玉泉寺有機茶示范區、半月柑橘生產示范區等。然后通過上市、控股、攀大聯強等途徑,幫助以優勢農產品為基礎原材料的龍頭企業快速發展,由其帶動當陽農業脫胎換骨。2012年,該市農產品加工產值達160億元,位居湖北省農產品加工產值過百億縣(市)十強。
湖北玉泉寺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園種植、收購、加工、銷售、技術服務及現代茶文化建設于一體的湖北省級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擁有500畝的有機茶示范基地和300多家茶葉代理商。當陽財政投入108萬元,支持這家公司建設基地和科技項目,使該公司迅速做大做強,年稅收貢獻由幾萬元增加到700萬元,6000多戶茶農共1605噸鮮葉和干茶在這里得到了精深加工。
當陽市鳳凰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連續10年共獲得1億多元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投入,建成金水柑和溫州蜜桔連片基地7000畝,配套建設的有檢測分級、打蠟包裝項目,與該公司構建訂單關系的桔農,均由公司收購果品,然后以“鳳凰王”商標統一加工外銷,“鳳凰王”現已成為湖北省名牌產品。原當陽市科協副主席、高級農藝師許貴云在這里承包果園21畝,優質果品加上無憂的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每年收入都在20萬元以上。
在財政農發資金傾力打造精品名牌農產品的投入支持下,當陽市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工基地如雨后春筍般發展,截至目前,全市已有77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1月,在當陽建成湖北省最大薯類種植加工基地的龍之泉公司,成功在武漢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掛牌上市,加上晶盛惠米業、紅鯢王油脂、玉泉寺茶業3家農產品加工企業,當陽已有4家農字號企業在財政獎扶政策支持下,華麗轉身進入資本市場,謀求上市融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