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
“這是削權,是自我革命,會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覺,但這是發展的需要?!?013年3月李克強在總理履新后的首次記者會上承諾:“現在國務院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還有1700多項,本屆政府下決心要再削減三分之一以上”。簡政放權此項改革的緊迫性可見一斑。
5月份國務院公布《關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共取消和調整117項行政審批事項。記者注意到,《決定》取消的53項行政審批事項涵蓋范圍廣,涉及教育、衛生、國土、交通、文體、海洋漁業等多個部門。單從數字上看,取消和下放的項目數量是近6年最少的一次。在2007年、2010年和2012年的三份同類清單中,取消和下放的項目數量分別是157、184和288項。而本次僅為91項。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改革針對發改委的削權力度卻是歷次最大:取消了14項國家發改委對企業投資的核準權,下放了12項核準權。針對號稱“小國務院”的發改委進行審批權改革,這表明改革進入攻堅階段。
隨后各省也陸續公布了下放審批權的決定,北京市政府決定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共246項。其中,取消99項審批事項,下放至區縣政府及其部門的審批事項達147項,主要是為了更好發揮區縣政府積極性以及區縣政府貼近基層、就近管理的優勢;河北省自2013年8月起,在全省范圍內取消和免征涉及11個部門的1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10月份又降低19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標準,降幅在10%-20%。;海南省政府取消行政審批事項53項,下放行政審批事項40項。重慶市政府決定取消、下放、委托一批市級行政審批項目,共計63項等等。
一批行政審批權取消和下放之后,有人發現地方政府“跑部”發改委的現象開始少了。這次針對發改委進行審批權的改革似乎初見成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早些時候就曾提出“推動中國經濟創新,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散發改委,”雖然言辭比較直接,但是毋庸諱言,項目審批是計劃經濟的遺留做法,是對企業微觀經濟行為的直接干預。此類審批不僅降低了經濟運行效率、導致資源錯誤配置,也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原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的落馬又一次讓這個道理得到印證。
可以說簡政放權是當前一項重要施政思路,從實際效果來看,確實促進了政府職能轉變,提升了行政效率和活力,不僅調整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還激發了地方的經濟活力。這次審批權下放的尺度確實很大,先是國家發改委把部分審批權下放到省級,接下來一些省又把審批權下放到市縣??梢哉f,如今的地方政府可以裁量的內容很多。換句話講,一位縣長就可以把持多項審批權。
因此我們就會擔心另一些問題的出現,一些地方部門會不會“重權力、輕責任”?把審批權下放簡單理解為審批業務增多和審批權力增加,沒有認識到權力下放背后的責任。而一些主管部門則“重下放、輕監管”,認為權力下放后監管責任在基層,因而疏于指導和監督。
雖然這次簡政放權足夠吸引“眼球”,讓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發改委和地方政府的身上。并且在這場權力與責任的博弈中,似乎財政部門略顯黯然。其實在項目審批權限進一步下放后,地方部門的項目評審工作量將明顯加大,為了保證項目評審工作需要,財政部門就需要調整本級預算安排,相應的增加部門的財政支出,另外還會取消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財政收入。面對財政收支變化,財政部門該如何調整?
這次審批權改革贏得了民意支持,但是一位民企老板告訴記者,審批權改革之后又出現了新問題,究竟有哪些問題,我們在本期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