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遠山

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和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決定用3至5年時間完成《方案》提出的各項任務,加快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但理論和實際通常中間隔著一道鴻溝。作為一任地方父母官,對如何簡政放權,即簡何政,放誰權的實操問題上,都有一些問題和想法。今天和各位老總討論一下。
“選擇性失明”
通觀簡政放權這四個字,其實應當分為兩個層次來理解:簡政,放權。
其實關于簡政放權的會議,本屆二中全會并非是像某些媒體所說“劃時代”的會議。所謂的突破,是提出了一個在三到五年期間的執行規劃。而非像之前的很多會議“說了辦,卻沒說怎么辦”。而通常這種沒有時間表的會議的結果,我們通??梢詫⑵錃w納為兩個字:吹,扯。
但是為什么本次會議提出了時間表?從我國歷來政策的推行方式上分析,是已經有了可復制的,適應性高的實行計劃,才會有時間的推算。果不其然,5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下發文件,決定取消和下放117項行政審批項目,并公布了其中104項的清單。重點是經濟領域的投資、生產經營活動項目,以及企業投資擴建民用機場,投資城市軌道等重頭項目的審批權。
乍一看,連陸上交通和空中交通領域都開放民營資本投資,這是多么大的政策紅利啊。其實不然。以這兩項來說,根據國家民航局的資料,2020年我們爭取建設244個民用機場,現在大約有200個左右。而去年我國虧損的民營機場達150多個,虧損機場覆蓋全國77%的縣、91%的地區。一個四分之三虧本的行業,居然把“準許民營資本進駐”作為巨大的改革紅利,也無怪我市一民營企業老總調侃說“我們要是進去,我們就不是民營資本,是‘命硬資本?!倍顿Y城市軌道交通行業更是滑天下之大稽,北京的兩元地鐵背后,是北京財政每年巨大的票價補貼。如果讓民營資本去運作,在補貼取消的情況下票價會有幾倍的提高。如果是這樣,還有多大的競爭力?在慘淡運營一段時間后,政府又會以運營不利的理由低價收回線路,企業最后鬧了個血本無歸。其實這叫“選擇性失明”,只是展現了好的一面,卻掩蓋了機會背后的風險,我認為這是一種不公平。各位作為我市的主要財源貢獻者,我個人認為,對你們的不公平,實際上也是對我的一種不公平。
所以我同意企業代表的說法,放權對于民營資本的影響力實際上并不大,主要還是要給予民營資本和國有資本同樣的社會地位。在擁有同等的社會地位和風險保障之前,我作為主管領導,也不推薦各位盲目投資。這是我要說的第一個問題。
簡政簡到哪兒
我想和各位說的第二個問題,是關于審批權下放的問題。在座的有鄉鎮企業的領導,有縣一級企業的老總,我知道你們當然想“鄉長一拍板,我們往前沖”,但沒那么簡單。
為什么沒那么簡單?大家想一想,我們經常罵發改委胡簽項目,幾十上百億一筆就簽出去了,結果到時候賠本了所有人都罵:“你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你閉門造車出門不合轍!”那么誰有發言權?我們的鄉長!我們的縣長!但其實他們懂嗎?他可能知道我能給你多大塊地做廠房,你給我創造多少稅收,但他知道你做的是個什么項目嗎?比如你,煤炭加工企業,有幾個縣長能告訴我你這個企業出產的煤炭燃燒值是多少?灰分多少?水分多少?揮發分怎么算?和其他廠子比有什么優勢?你什么都不知道,大筆一揮就上馬了,這叫簡政放權嗎?我認為這才叫真正的胡簽。
在座的有人問,那你懂嗎?我也不懂,但我們有完善的投資評審中心,但縣一級,鄉鎮一級是沒有的,至少沒有我們這么完善。那么我們如果盲目的簡政放權,就會出現很多廠子建起來,主管領導調走,然后你們自生自滅的現象。所以我個人來說不推薦放權到鄉鎮一級,放權可以,至少你得對項目有完備的論證,和主管領導一把手負責制,不然對企業對地方,甚至對你們的員工,都是不負責任。為什么有些人說我們放權太慢,其實不是慢,我們必須謹慎。
總而言之,本市放權的總原則是:凡是企業或中介組織能干好的,政府少干預;凡是非公經濟能做好的,國有企業少參與;凡是下級政府能做好的,上級政府不插手;凡是一個部門能管好的,就不多家摻和。下一步,還會將部分事權下放鄉鎮,將一批與民生關系密切的權力向基層下沉,改變以往“市里管到看不到,基層看到管不到”的事權流程弊端。
但首先的一點是,他們得能做好。
市場的歸市場
第三個問題是,什么歸市場。
先說一個數據,我市去年在6家民營醫院進行了醫保牌照的發放工作,總體來說效果良好。包括我們市內的7家民營職業學校,初高中,都運行良好,甚至客觀的來說,從師資、教育水平來看,比公立學校整體要好。去年我們以市政的名義雇傭了環衛公司,說實話,支出少了,結果各位有目共睹。在座的各位都是企業代表,我不知道哪位是做這些公共服務領域的,不過我可以負責任的說,在未來的一兩年內,我市一定會逐漸放開在這些區域的民間資本進入,當然,我們的管理也會相對很嚴格。
剛才有人提問,說這些東西歸市場,我們很愿意,也覺得很激動,但現在的審批環節太多太雜,雖然這是一個賺錢的項目,但我們嫌太麻煩。而且公關成本太高的問題怎么解決。我不知道這位是不是看了人民日報頭幾天發布的那個調查,說行政審批最長時間竟然有1500天的,我們好像沒有這么嚴重,但是我們說簡政嘛,理論上審批程序應該不超過7個工作日。但有些項目評審本身就占用時間,我認為它只要是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即可,不必非要認死理。去年我們這XX橋就是,建設公司非得讓快驗收,你路面都沒干沒法驗收,結果通車時候那公司還倒打一把說驗收過慢影響交通,這就叫不講理。
還有一點需要和各位說明的是,民間資本參與城市建設和公共服務領域,必須有完備的風險承擔機制。公立醫院有問題,我可以找衛生局,但民營醫院出問題你變賣資產跑了,這種問題我在此表個態,市政府一定會追查到底。有人說這是變相提高民營資本進入公共服務領域的門檻,我認為這是一種誤解。公司的運營核心是要盈利,政府雖然不能說像公司一樣盈利,但至少我們需要讓政府資金的投入產出比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希望各位投資者能夠理解我們的謹慎,和我們期望雙贏甚至是多贏的這種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