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男

從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全國居民基尼系數來看:“2010年為0.481,2011年為0.477,2012年為0.474 ”,這三年呈現出漸漸降低的趨勢,但是仍然遠遠高于0.4——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意即收入差距較大。
我國目前個人所得稅總收入中,工薪階層占比重超過50%,中低收入者是個稅的主要承擔者,違背“高收入者多納稅”的稅收公平原則。我國擁有超過全國80%社會財富的高收入者在個人所得稅收入中貢獻的比例卻不足一半,中低收入者竟然作為主力軍成為了納稅大戶,且主要來自工資性收入。而在美國,年收入在10萬美元以上的高收入群體繳納稅額占個稅總額的60%以上。我國的個稅顯然已經背離稅收公平和量能課稅原則,淪落為“工資稅”。
分類所得稅制不合理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分類所得稅制,即把所得按其來源和性質分為若干類別,對不同類別的所得分別扣除費用并適用不同稅率進行計征。分類所得稅制的優點在于:依據不同的所得來源性質采用不同稅率達到差別待遇;對征管條件要求較低,利于源泉課征,方便稅收扣繳。但是,分類制卻有著嚴重的缺點:不符合量能課稅原則,不能做到實質公平。它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納稅人有意把自己的收入在不同類型收入間進行轉換,以達到不繳納或少繳納的目的;二是納稅人就其單個來源的收入可能不用納稅或者納稅不多,但如果把其全年收入加總起來考慮,則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
舉個例子,甲每月收入10000元,其中工資3000元;發稿5次,每次收入800元,共計4000元;房屋租金收入500元;特許權5項,每項使用費500元,共計2500元,則甲本月的個稅繳納數額為0+(800-800)*20%*5+0+0=0元。而乙每月僅工資薪金所得5000元,則乙須繳納(5000—3500)*3%=45元的個稅。顯然,甲是乙收入的2倍,但是在個稅繳納上,甲分文未繳,乙卻向國家上繳45元。這個例子顯示出在分類所得稅制下的不公平:綜合收入高但來源廣泛多元的高收入者承擔了較輕的稅負,而綜合收入低來源集中單一的工薪階層稅負反而更重。因此,我國目前實行的分類所得稅制,鑒于“分項定率,分項扣除,分項征收”的模式并未提供這樣的平臺,反而出現了逆向調節效果。
在我國源泉代繳和自行申報是目前征收個人所得稅主要采用的兩種基本手段。首先,源泉代繳制度具有從源頭控制、方便征收的特點,但在實踐中面對高收入者,一來收入構成極其復雜,工薪收入占的比重少,不斷有新的所得進來,投資性收益居多,因此稅源難以統計,扣繳難度增加;二來,高收入者往往會憑借自身財富、地位、權力等優勢,通過賄賂或其他違法手段與扣繳義務人私下勾搭串通,隱瞞部分應稅所得,少繳偷繳稅;三來,扣繳義務人有時也出于自身利益考慮,或消極怠工,或刻意分散收入等。
其次,自行申報制度的設計初衷不僅在于納稅人的主動納稅意識和較高的納稅遵從度,還在于稅務系統對納稅人個人信息和收入情況的把握監管能力。而高收入者的收入渠道復雜且隱蔽,我國仍未形成完善的信息化數據庫,各部門行業之間信息交換遲緩,個人所得稅稅源監管系統欠缺,征管手段和科學技術條件落后,故往往無法迅速厘清高收入者者范圍,不能清晰確定各類收入的性質和數額,甚至眾多隱形收入被忽略。
另外還有主觀原因,納稅人稅收遵從意識薄弱。我國目前真正意義上的法治國家仍處在初步階段,國民的法律素養還有待提高,還尚未形成自覺主動的全民納稅意識。尤其是高收入者擁有著較多的財富資源,他們不愿意自己的大多數收入所得被國家強制征收,對金錢的攫取和保有心理往往驅使他們利用更多的方法和手段借助其他如律師等的知識力量設計偷逃稅方案。
還有一些諸如僥幸、攀比、抗拒等心理因素作祟。盡管主觀原因并非決定性,但是對于高收入者者,由于現有實體制度和征管制度的不完備不健全,個稅繳納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成為他們必須主動遵循的守法行為。
優化結構
目前,個人所得稅的稅制模式有三類:分類稅制、綜合稅制、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混合稅制。首先,分類所得稅制不符合量能課稅和稅收公平原則,不能有效達到收入調節的目的。其次,綜合所得稅制是把納稅人全年各種不同來源的所得進行匯總,在作法定寬免和扣除后,按照累進稅率統一計征。 特點是項目不分類、不問來源、不問性質、不用多種稅率,可綜合衡量實際負擔能力,但不足是:由于各項收入來源不可能出自一個單位或個人,故不容易源泉扣繳,征收的難度和管理成本增加且稅基確定復雜。
因此針對高收入者,必須將個稅調節的重心放在綜合計征項目的改革上,混合制應為最合理的選擇?;旌现莆斩邇烖c,對部分所得綜合計征適用超額累進稅率,余下所得分類計征適用比率稅率,既符合稅收公平和量能課稅原則,也可使征管方便快捷。依據我國目前高收入者的收入構成:資本所得項目占大多數,如利益股息紅利、財產租賃轉讓收入等,因此調節高收入的最佳模式應當為:工資薪金獎金、勞動報酬、資本所得等歸為綜合計征類目,適用超額累進稅率;其余所得,如偶然收入、稿酬等為分類計征項目,依來源性質適用相應稅率。
另外由于我國個稅采用的兩個稅率表存在以下問題:工薪階層適用稅率高于個體私營生產經營者,稅負更重;工資薪金的級距窄,級數多,稅率高,使得中低收入者適用稅率的累進幅度大于高收入者,導致高收入者與低收入者之間稅負的不公平;工資薪金表的最高邊際稅率過高,達到45%,過重稅負易滋生偷避稅心理。優化措施如下:1、擴大低邊際稅率層的級距跨度,尤其是增加適用最低稅率3%的收入群體,可使更多的中低收入層者適用較低的稅率,減輕其稅負。2、降低最高邊際稅率,以增強高收入者的依法納稅意識;加寬本級級距吸納更多的高收入者。3、簡化稅制結構,由現有的七級制減少為四級或五級,利于征收計算,拓寬高收入者適用范圍。
從征管程序程序抓起
對于該制度的完善,關鍵在于對扣繳義務人的嚴格要求,首先是規范扣繳單位或個人的代扣代繳行為。加強對扣繳義務人各項工作的監督監察,嚴禁其與高收入者之間存在私下的不正當交易行為。其次明確對違規不合法扣繳行為的法律責任。一旦發現代扣代繳人消極應付或稅務機關與納稅人存在不良扣繳關系等情形,應立即嚴厲批評和處罰。還有是提高扣繳義務人的業務素質和服務水平,加強法律知識的普及和實踐應用。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秉公執法,公正效率地嚴格依法辦事。
建立嚴密詳細的個人收入信息監控機制,增強收入信息的透明度,提高稅源的監控管理能力,可以有效地從源頭上彌補稅收流失。這一目標的完成既依賴制度保障,也需要技術支持,建議如下:1、 加強信息化建設。實現征納關系中涉及到的任何一方均能迅速快捷地信息共享建設,尤其是與銀行、證券、房地產等高收入者普遍存在的行業部門之間的資料傳遞交換。2、實行納稅人號碼制度。納稅人與居民身份證綁定,在獲取各類所得收入時都要在各有關部門處登記申報,稅務機關即可及時準確方便地掌握收入信息。3、依靠互聯網高新技術,實時更新個人收入情況,快速核定監控高收入者范圍,實行動態化流動化的監管。4、 倡導個人收入的形式貨幣化。對于非貨幣性收入,須經銀行結算,保證各項收入所得公開,有效控制稅源。
當然減少高收入者偷逃的必要手段還是要建立嚴厲的法律責任。我國應當盡快確立嚴格具體的偷逃稅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行政、刑事責任:偷逃稅行為性質較輕的尚未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可處以補足差額,輕微罰款的民事處罰;程度較重的,可處以吊銷經營許可證、沒收營業執照、取消演出資格等行政處罰;性質惡劣后果嚴重,對社會造成重大惡性影響的,應依《刑法》處以拘役、徒刑等嚴苛的刑事責任。而且執法機關應據高收入者違反法律的性質惡劣、結果輕重及社會影響,及時充分有效處罰,絕不放任懈怠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