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政府管理模式的轉變以及公共產品、服務社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非營利組織不斷發展壯大,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但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企業一樣存在著道德風險、信任危機,缺乏公信力的事實一再刺激著公眾的神經。非營利組織公信力的弱化使其難以獲得運營所必需的資源支持,發展陷入困境。文章在對我國非營利組織公信力不足的表現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礎上,認為制度建設是提升我國非營利組織公信力的關鍵。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公信力弱化;制度建設
[中圖分類號]D6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2 — 0041 — 03
一、“郭美美事件”引發紅十字會信任危機
2011年6月21日,“郭美美Baby”微博認證信息是“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上網炫耀名車、名包引起關注。受“郭美美事件”引發,網絡爆料,商業系統紅十字會自成立以來,多項公益活動背后曾與諸多企業有合作。被指涉嫌利用公益之名,實則商業操作獲取利潤。2011年12月31日,經聯合調查組歷經半年調查得出結論:商紅會負責人利用雙重身份,違規關聯交易,嚴重違反了公益組織原則。經商中國商業聯合會同意,商業系統紅十字會被撤銷。調查報告中強調,商紅會中不存在“紅十字商UUSqOOlCnpFKJ1s604yU1w==會”這一機構,沒有設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這一職務;郭美美與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及商紅會沒有任何關系。〔1〕
雖然紅會存在諸多問題,但其救災能力無疑是業內第一的,多年來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救災體系,救災物資儲備也是最豐富的。公眾對于紅會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公開透明這一問題上,許多網上的責難更多也是輿情的反應,但紅會的自查自糾卻使公眾的質疑持續發酵。2013年蘆山7.0級地震發生以來,紅會募捐額一度落后于壹基金,知名企業以及公眾的“用腳投票”讓這個官方色彩濃厚的慈善機構相對失色。
“郭美美事件”讓紅會遭遇了嚴重的信任危機,2012年12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宣布成立中國紅十字會社會監督委員會,此舉被外界視為紅會加強自我監督的一個重要舉措。〔2〕
據了解,社監委委員并非社會公選,而是受紅會邀請,以志愿者身份提供建議及監督。不過,在社監委的官方微博上,明確寫明社監委是獨立的第三方監督機構。社會監督委員開展工作后所發生的費用誰來負擔?公眾因此普遍質疑社監委監督的獨立性,社監委如何定位也成為關注焦點。
二、當前我國非營利組織公信力缺失的表現
非營利組織的公信力是組織賴以生存的重要資產,是社會各界對其的廣泛信任。非營利組織只有擁有良好的公信力才能不斷地引導志愿者的加入,并獲得社會的捐贈以及政府的財力援助。非營利組織一旦不能得到社會大眾的信任,組織就會陷入危機,甚至有分崩離析的可能。〔3〕中國紅十字會的公信力弱化有其本身的特殊性,但也從側面反映了目前我國非營利組織在公信力建設上存在的諸多缺陷。我國非營利組織公信力不足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非營利組織低下的資金使用效率
在我國非營利組織中,組織資金的使用效率很低,組織通常都沒辦法完成本身的公益目標。由于我國缺少能對非營利組織的資金和組織運行進行監督和評價的第三方機構,也就無法向社會公眾確切公布非營利組織資金的使用情況以及組織的運行情況。另外普通社會民眾對非營利組織的評估也因為成本過高而不切實際。這就造成了非營利組織的資金因無人監督而在使用時很大程度上會偏離組織自身的職責,造成資金使用的低效率。〔4〕中國紅十字會早先出現的萬元帳篷的現象,體現了紅會資金使用的低效率。
(二)非營利組織高昂的管理成本
非營利組織在行使職責時所花費的成本往往比起其取得的成果差距甚遠。非營利組織在獲得捐款之后,捐款的使用的方向已被確定,有些用少量資源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依然被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時常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又由于非營利組織內部專業財務人員的缺少,不利于組織對各種款項進行有效的管理,而管理的成本也不斷地增加。
(三) 非營利組織制度的不完善
隨著非營利組織的不斷發展壯大,官僚化傾向也會隨之出現,組織個人往往會利用組織制度的漏洞或無限權力來為自己謀取私利,而非營利組織的章程卻不能對其進行規范,政府部門和社會相關利益群體也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處理。組織最后就會變成為個人或組織謀取利益的工具,這會極大地降低非營利組織的公信力。上海紅十字會出現的萬元餐費收據直接就表明了紅會財務管理制度存在問題。
三、我國非營利組織公信力弱化的原因
(一)我國非營利組織公信力弱化的內在原因
1.使命和社會責任感不強
我國非營利組織缺少社會責任,主要表現在非營利組織社會責任的不明確。和政府、營利性企業一樣,非營利組織也必須對組織的行為負責。因為非營利組織的非營利性和工作的自愿性等特性,要保證非營利組織真正的承擔起自身的使命并規范自身行為,是一項非常復雜的任務。〔5〕我國現在對非營利組織管理的制度還不完善,無法有效規范非營利組織的行為,這會降低非營利組織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2.缺少相應的專業人才
在我國的非營利組織中,人員招聘的渠道并不完善,有很多非營利組織的工作人員都是政府的離退休人員。此外,非營利組織的定員和編制都極其有限,人才來源主要是靠志愿者的志愿。這樣的人事制度不利于優秀人才加入非營利組織。而且非營利組織的人才培養機制也存在滯后性,難以培養出優秀的專業人才。
3.產權制度存在缺陷
產權不是一個單一的權利,而是權利的集合。無論是出資人、受益人亦或者受托人,都不享有完整的組織所有權。這就使得所有權缺位成為組織一開始就存在的缺陷。而非營利組織先天的所有者缺位、權責不明,使得利用產權缺陷謀取私利成為可能。〔6〕從一萬多元一頂的帳篷到萬元的餐費,再到郭美美的炫富行為,中國紅會募集到的捐款的用途不斷收到社會公眾的質疑。社會公眾普遍懷疑紅十字會私吞了捐款,這大大降低了紅會公信力,不利于紅會的發展。
4.沒有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非營利組織普遍存在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的情形,公眾遠遠談不上了解非營利組織的相關信息。很多捐贈人查詢不到或很難查詢到受捐贈的非營利組織的各種信息時,捐贈者就可能放棄捐贈,轉而通過其他方式進行捐贈。這就會導致非營利組織出現“籌資困境”。以紅十字會為例,很多社會公眾在捐財捐物之后很難在紅十字會的網絡信息平臺上找到詳細捐贈信息。紅十字會曾經表示其官方網站十萬元以上捐款的用途都有著詳細的記錄,公眾可以隨意查詢。但實際上很多人的捐款是沒有10萬元的,這就表示大部分人都無法了解這些捐款的使用情況。這樣的情況使得公眾無法信任紅會,難以繼續通過紅十字會捐款。甚至網易也曾因為不能監控紅十字會的捐款使用情況而放棄與紅十字會的捐贈合作。這無疑表現出紅十字會的公信力受到了相當的削弱。
5.缺乏科學有效的內部治理機制
非營利組織應該建立起嚴格的而不是寬泛的,切實具體的而不是空洞表面的內部管理機制。然而我國的非營利組織絕大部分都是國有性質的,和政府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系。部分非營利組織甚至是政府的附屬機構,直接受政府的管理,行使的是政府職能。正是由于這個原因造成了非營利組織內部管理制度不夠完善。
6.缺少運行資金
非營利組織資金十分匱乏,許多非營利組織因為經費缺乏而無法開展正常的活動、履行自身的職責,處在解散的邊緣。一些非營利組織為了維持組織的存在,通過經營一些與本組織無關甚至是違法的活動來賺取經費,這種情況會嚴重的影響非營利組織的公信力,從而導致更少的捐贈,惡性循環就這樣產生了。
(二)我國非營利組織公信力弱化的外在原因
1.社會信用的薄弱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但是當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心是政府、企業和個人,忽略了對非營利組織公信力建設的關注,這就使得非營利組織公信力缺少外部環境的支持,而顯得薄弱。
2.法律法規不完善
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能夠對非營利組織進行科學有效的監督和管理。但是我國目前并沒有真正出臺一部治理非營利組織的法律法規。〔7〕這就造成了很多非營利組織的成員以組織的名義來謀取個人利益。更有一些企業為了逃稅,通過各種手段把自己偽裝成非營利組織,蒙騙政府和社會公眾。這無疑會降低非營利組織在社會公眾心中的地位。
3.政府管理不善
自從我國改革開放以后政策發生改變,政府主要傾向于進行分權和放松管制。政府對非營利組織的管理更傾向于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批。相關條例只規定了我國非營利組織登記的條件,對如何進行管理沒有詳細的條例。事實上我國非營利組織除了受民政部門登記機構的登記管理之外,還受到本行業的相關主管部門的管理。但兩個部門之間卻存在相互推讓責任的行為,這就造成了非營利組織游離于政府之外。〔8〕非營利組織很容易在沒有政府進行監管的情況下偏離自身的公益目標而逐漸營利化,這對非營利組織公信力的建設很不利。
4.志愿精神的缺失
驅使非營利組織運行的既不是對利潤的追求,也不是對權力的渴望,而是在志愿精神支持下的互助主義和利他主義。非營利組織運行的目的并不是追求經濟利益和自身效益,而是在于組織價值的實現,主要是為了追求社會公德。志愿精神對于非營利組織來說非常重要。但中國傳統文化卻不利于志愿精神的成長。在中國,人們之間的慈善是由血緣人倫衍生出來的慈善,人們難以對素不相識之人或者對自己沒有行為道德責任的人產生關懷之情。相對來說,西方的慈善崇尚眾生平等,這種慈善觀超越了以血緣為紐帶的親屬關系。〔9〕這種觀念的核心是人道主義的精神。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導致的志愿精神的缺乏會嚴重影響非營利組織的公信力。
5.缺少專業化的評估機構
對非營利組織的活動進行監督的第三方機構的缺失,公眾缺少監督非營利組織的有效途徑和手段,新聞媒體對非營利組織活動的監督力度也不夠強大。導致許多人避開慈善組織,前往災區送錢送物,凸顯了民眾對非營利組織的不信任,建立專業化的評估機構是當務之急。
四、制度建設是重建非營利組織公信力的關鍵
(一)建立完善的非營利組織外部法律制度
完善的法律體系是維護社會信用,保證其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這樣有利于提高非營利組織及其成員的社會合法性,而我國目前關于非營利組織的法律法規只有少少的幾部。但現在這些法律法規已經無法全面地規范非營利組織活動。這些條文對非營利組織的財務、用人、考評、監督等等方面沒有做出詳細切實的規定。這些盲點的存在嚴重地影響非營利組織的發展以及公信力的建設。因此,必須不斷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設立管理非營利組織的實體法以及程序法。這就是從立法的角度來加強非營利組織的公信力。
(二)建立科學有效的非營利組織內部管理機制
1.建立完善的非營利組織的產權制度
公信力作為非營利組織的重要資產,是非營利組織得以存在的重要保證。而我國非營利組織在產權問題上先天就存在缺陷,一不小心就會釀出危機。因此必須建立完善的產權制度,明確非營利組織的產權關系,使非營利組織真正成為獨立的產權主體,這樣才能解決因為產權缺陷而產生的貪污行為。
2.建立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
非營利組組織要建立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網絡,嚴格考查員工的工作資格,積極吸引高素質的志愿者或優秀人才加入組織。同時加強對組織管理人員的培訓,提升其專業知識,提高他們的管理水平,改善他們的人才觀念。在增加員工進入組織的渠道的同時,也要把握好員工的出口關,完善退出制度,努力提升員工競爭意識。這樣才能確保管理人員把社會捐款發揮的社會效益進行最大化,更好的完成組織的公益目標,提高組織公信力。
3.建立簡潔有效的財務管理制度
首先非營利組織要建立多渠道的融資機制。通過爭取政府財政撥款獲得資金,亦或者進行募款活動湊集資金,從社會各階層獲得支援。其次,非營利組織完善自身的財務制度,對非營利組織的財務依法進行管理,并且把非營利組織的財務情況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社會公眾在了解到相應信息之后自然會相信非營利組織。
4.建立多主體的問責機制
非營利組織要建立多主體的問責機制,不但要克服組織內部可能存在的官僚化、行政化傾向,改變陳舊落后的工作方式,在組織內部進行問責交代,還要向政府部門和社會上相關利益團體進行問責交代,這樣才能保證組織科學規范的運行。〔10〕
(三)建立科學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
因為非營利組織自身資金來源問題,組織有向社會大眾公開相關信息的義務。我國非營利組織應該建立科學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得非營利組織能夠成為透明的信息中心。在網絡逐漸發達的現代社會,非營利組織應該構建以網絡為主導的信息平臺。通過此平臺,可以使組織活動更加規范化、科學化、透明化,使社會公眾更加了解組織的性質、宗旨和運行,從而滿足公眾的知情權。這樣就加強了兩者之間的信任。非營利組織的公信力也可以得到切實提高。
(四)加強政府監管
在中國只有政府才有權力通過法律形式對非營利組織進行監督管理,其他組織都不具有該權利。我國很多非營利組織都在一定程度上從屬于政府,為了更好的對其進行管理,我國政府必須從傾向于評估改變為傾向于監管,同時放寬登記控制,增強非營利組織的自主性,把重心放在組織運行規范的管理上,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非營利組織公信力。
(五)組建獨立的民間評估機構
獨立的民間評估機構是獨立于政府機構之外的第三部門,它并沒有法律所賦予的管制權。獨立的民間評估機構主要是通過搜集非營利組織的相關信息并以一定標準對非營利組織進行評估,再把相應的評估結果向社會大眾進行公開,保證公眾有了解非營利組織狀況的機會,加強公眾對非營利組織的信任,對非營利組織的公信力建設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參 考 文 獻〕
〔1〕百度百科. 郭美美事件,2011-06.http://baike.baidu.com/
〔2〕中國紅十字會簡介.中國紅十字會官網,2012-02-08. http://www.redcross.org.cn/hhzh/zh/hsigk/hszjs/201202/t20120206_813.html.
〔3〕黨政軍. 監督是提高非營利組織公信力的關鍵——來自美國的經驗與啟示〔J〕.學習月刊,2008,(10).
〔4〕平開玉. 淺談我國非營利組織的公信力缺失及制度化建設〔J〕.商品與質量,2011,(05).
〔5〕黃心華,盧銳. 論我國非營利組織公信力的建設〔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5,(10).
〔6〕裘麗婭,李霞. 從產權視角分析非營利組織公信力缺失問題〔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01).
〔7〕劉清. 提升我國非營利組織公信力的幾點思考〔J〕.科技風,2008,(23).
〔8〕全勝躍,黃崇明. 我國非營利組織社會公信力缺乏的原因及構建〔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01).
〔9〕徐敏寧,李陽. 提升公信力是我國非營利組織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徑〔J〕.唯實,2010,(10).
〔10〕陳曉春,賀菊花,卜小燕. 淺析我國非營利組織的公信力建設〔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