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選取地面定時觀測中的大風資料,并與氣溫、降水資料進行對比分析,找出氣候規律。并查閱歷史天氣圖,從大氣環流特征、影響系統等方面,對1980-2003年克山縣春季大風天氣過程進行分析,尋求一些預報思路和依據,以提高預報水平。
[關鍵詞]春季大風;氣候規律;形勢分析
[中圖分類號]P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2 — 0054 — 02
1.前言
克山縣位于黑龍江省松嫩平原西部、齊齊哈爾市東北部,地貌東高西低,海拔240-280米,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長夏短,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短促霜早,冬季寒冷而漫長。大風天氣是我縣的主要災害性天氣之一,春季盛行干熱的西南大風使氣溫迅速回升,蒸發量增大,農田失水嚴重,以致農業旱情加重,也使火險等級增高,有時還伴有揚沙、浮塵等沙塵天氣出現;反之,春季出現的偏北大風雖然次數不多,但常伴有較強冷空氣的入侵,對出苗期農作物造成很大的危害,給人們的生產、生活都造成不利影響。本文通過對1980年以來我縣春季出現的二百多次大風天氣過程的環流背景、影響系統及冷暖空氣配置情況進行分析,以得到一些系統的演變規律,積累預報依據和經驗,提高預報水平;另外同春季氣溫、降水資料進行對比,找出我縣氣候的一些規律性。
2.資料選取
為有利于對形勢進行分析,初步選取1980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克山縣定時觀測中出現的風速大于是11m/s的個例進行分析而不選取瞬時風速作為資料,通過分析 得到克山縣1980-2003年春季各月大風資料,并相應選取氣溫、降水資料。形勢資料主要選用歷史天氣圖中的各項常規資料。
3.與春季氣候的關系
我縣春季氣溫偏高,降水較少,大風日數多,且多偏南風,如圖1所示,偏南風多少可以看出各年春季氣溫回升情況及水汽的輸送情況,從一定角度能反映氣溫的高低和降水的多少,反之偏北風則主要反映冷空氣勢力的強弱。為對比分析出這三種氣象要素之間的關系,制作我縣春季大風日數、月平均氣溫、月降水量趨勢圖,在縱坐標的選取中適當增大(或縮小)要素值的單位長度,以使三者曲線近可能集中。通過圖2可以清析的顯示出春季我縣三種要素趨勢變化基本一致,峰值變化擬合率都在70%以上,也就是說各年春季大風天氣情況與環流形勢的演變及冷暖空氣的活動存在一定的關聯,并與氣溫、降水的變化有一定的聯系。
4.形勢分析
通過對我縣近二十幾年來春季大風天氣形勢的分析,得出我縣大風主要有:“南高北低”形勢下的偏南大風、強大的低壓系統發展東移而產生的大風、以及冷渦東移而產生的大風等幾種常見的天氣形勢。
⑴“南高北低”形勢下的偏南大風
春季氣候干燥少雨,我縣經常有旱情發生,“南高北低”形勢是環流特征表現最為突出的大風過程,所產生的偏南大風不但會使抗旱任務加重,還會給春季防火工作產生不利影響。此種天氣形勢一般在500HPa高空圖上亞洲東部有明顯高壓脊向東北移動加強,移速逐漸減慢,在其后部貝加爾湖附近的冷槽溫度場明顯落后于高度場,大槽在東移中受到阻擋而產生東北—西南向的鋒區,鋒區常位于貝加爾湖附近至內蒙古中東部地區,鋒前附近有暖中心存在,而且烏拉爾山東部強大的高壓脊快速的推動低槽東移使氣壓梯度增大迅速。地面上,如圖3主要是東南方向上朝鮮半島到山東半島一帶有強大高壓維持中心強度1020Hpa以上并向東北移動,低壓移到125°E、55°N地區并繼續增強,配合高空形勢,我縣就處于高低壓間的西南鋒區前,從而出現偏南大風。
⑵強大的低壓系統發展東移而產生的大風
這種形勢主要是由于蒙古低壓發展東移或河套低壓東移北上而造成的大風天氣。蒙古低壓發展東移產生的大風形勢是由于高空強冷空氣東移造成的,氣壓梯度加大是產生大風天氣的主要原因。一般在500HPa高空圖上中高緯地區等高線比較平直貝加爾湖附近有一淺槽,而西部西伯利亞地區存在一更加深厚的冷槽,冷平流達到每一緯距2℃以上,冷槽明顯落后于高度槽,于是強冷空氣就以較為平直的路徑東移并發展。850mb圖上,暖中心在115—125°E、45°N附近;對應地面上,蒙古低壓前后變壓差值在7Hpa以上,低壓在移動過程中發展迅速,到達我省境內中心氣壓值常降到990.0Hpa以下,隨后低壓在東移過程中受到鄂海附近高壓脊的阻擋路徑轉為東北方向,從而在我縣產生先偏南后西北(偏西)大風,溫度先強升后強降,特別是槽后降溫一般都在6℃以上,有時達到8-10℃。河套低壓東移北上而造成的大風天氣是因為極地強冷空氣爆發而成的。如圖4一般在高空500Hpa圖上高緯地區為“兩脊夾一槽”,即“強大的烏山高壓脊、貝湖附近深厚的大槽南伸至我國中部,亞洲大陸東岸為阻高”的形勢場特征。在烏拉爾山脈東部至貝加爾湖西北部的西伯利亞地區存在強盛的脊前西北氣流區,從而引導極地冷空氣南下影響我國,貝湖附近深厚的低槽伸的十分明顯,槽前從我省一直到華北地區都處在槽前偏南氣流的控制中,配合在地面上,河套地區低壓生成并發展強盛,路徑為向東偏北方向移動,由于春季低壓生成位置雖然偏南,但水汽條件不是很好,加之低壓東移北上路程又遠,較長時間的降水所釋放的熱量都已為低壓的發展加強提供了能量,到達我省一般水汽損耗巨大,低壓中心值明顯下降,最大負變壓值在4.0Hpa以上,受其影響在我縣常會產生大范圍的大風天氣。
⑶冷渦東移而產生的大風
這種形勢主要是由于冷空氣隨低渦東移造成的。一般在500mb圖上,冷渦中心位于115-120°E、55-60°N之間,大陸東岸有高壓脊維持,泠渦溫壓場配置較明顯,低渦的前部有強大的西南鋒區存在,等高線十分密集,低渦在南壓過程受到高壓的阻擋強度繼續增強,氣壓梯度加大,幾乎每隔1個緯距就有1條等高線穿過,配合地面上低壓中心自內蒙中部向東南方向移動,我縣即處于低壓前部的暖區中,而有偏南大風生成,隨著低渦移去,中心位置到達135°E以東60°N的堪察加半島附近時,地面冷鋒移來,西北冷空氣進入并影響我縣,風向轉為西北。
5.小結
⑴“南高北低”形勢下的偏南大風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形勢高壓脊在移動過程中必須處于發展階段移速減慢,大風出現日地面低壓位于內蒙古東北海拉爾附近,中心強度1000HPa左右,朝鮮半島附近高壓呈東北—西南向。
⑵強大的低壓系統發展東移型:蒙古低壓過程降溫十分明顯,對我縣的農業生產極為不利,是春季預報中的一種關鍵形勢;河套低壓一般應有阻高存在且位于130°E以東, 我們要特別關注系統的能量特征以及低壓強度及移速,因為一般在能量充足的條件下,及易產生降水而出現大風概率較小。
⑶冷渦東移形勢冷渦和地面低壓位置偏北,冷鋒是過程的關鍵所在,由于低渦系統影響范圍較廣,常會帶來大量的沙塵,在4-5月易給我縣造成揚沙或沙塵天氣。
⑷地面部分預報指標:偏南風地面多為南高北低、低壓發展強盛、低壓帶兩側高壓強大;當大陸東側高壓強大時,低壓中心常位于55°N左右;低壓多有3條以上等壓線閉合。
〔參 考 文 獻〕
〔1〕朱乾根,等.天氣學原理和方法〔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0
〔2〕壽紹文,勵申申,等.中國主要天氣過程的分析〔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7.
〔3〕 黑龍江省氣象局. 黑龍江省天氣預報經驗和方法〔J〕. 1998.〔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