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對高校生命教育內涵的探討,體現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探索高校生命教育的實施途徑,筆者認為主要通過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確立生命教育課程體系,加強建設高雅的校園文化,重視大學生的生命感悟等途徑對大學生開展生命教育,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的態度, 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生存觀。
[關鍵詞]高校;生命教育;路徑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1 — 0134 — 02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激烈的生存競爭,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能坦然的面對來自學習、生活和工作等各個方面的壓力,學生生命意識淡薄現象日益嚴重,校園傷害事件、漠視生命的現象時有發生。從本質上講,所有這些行為都是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根本否定,造成大學生的“生命失落”,無法真正理解和詮釋生命的意義。因此,研究如何加強高校大學生的生命教育, 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生命教育的內涵
生命教育主要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生命意識熏陶、生存能力培養和生命價值升華,最終使其生命價值充分展現的活動過程,其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質量、凸現生命價值。筆者認為, 我國當前高校生命教育的內涵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認識生命的本質
生命更多地表現為主觀意志和內在精神,更多地表現為文化素質和信仰意蘊,而絕不是純粹的和被動的物質客體。人的生命是肉體與精神的統一,是身心、形神的統一體。所以人就不單是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人”,還是具有人文文化性質的“社會人”。也就是說,人的生命不僅是一種自然過程,同時也是一種社會過程,這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人的生命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被賦予了各種社會責任,對自己、家庭、社會和國家的責任。
因此,實施生命教育首先要引導大學生認識生命本質,才會知道生命的寶貴,從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生存觀。
探尋生命的價值
生命是價值的本源,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維和gFYaVKWqu1Y9dX98SRwzxQ==社會活動的基礎,沒有生命一切就無從談起,只有珍愛生命,才能成就自己。現實生活中之所以出現大學生自殺與殺人的事件,這與大學生不能夠正確看待自身的價值,長期生活在壓抑和自卑的心理狀態下有直接的關系。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在豐富大學生的物質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對他們產生了不良的影響,給他們帶來認識上的錯覺,部分大學生以為生命的價值只有賺了大錢或者在生活中有鮮花、掌聲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這是把生命的意義異化為物欲、權欲的滿足和虛榮的表現。生命教育就是要矯正大學生這些認識上的偏差,使大學生明確生命的本質決定了人是社會的人,任何人都必須向自己、他人和社會承擔起自己在社會中的責任,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而理性的人生追求與人生目標,認識到只有將個體的命運與他人、社會的命運聯系起來,才能找到生命價值得以實現的根本,也才能體會到生命的精彩與心靈的充實。
提升生命質量
生命價值告訴學生的是人為什么而活的道理,而生命質量則是告訴學生怎么活的方法,從而幫助大學生拓展眼界,明白自己的獨特性,從而學會體驗生命、熱愛生命、拓展生命,讓每個人活得精彩、活得有意義、有價值。現實生活中,面對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及生活的挫折,許多大學生不能正確看待和面對,有些面對成功也并不感到幸福,存在著一種高度的消極焦慮、懈怠心理,甚至部分大學生厭棄自己的生命。所以,生命教育應強化對大學生的生命幸福觀教育,只有感受到生存的幸福,才能感受到生存的意義和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的價值。這就需要培養大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和樂觀的人生態度去面對各種挫折,培養大學生在任何境遇下都能尋找到積極因素的心理機制,把生命進程中的危機轉化為自己成長的契機,從中學會堅強, 學會抗爭, 學會欣賞生命和珍惜生命, 從而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提升生命質量。
珍惜生命的存在
生命本身有尊嚴。在生命世界中,每個個體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任何人都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利輕視、無視、蔑視任何一個個體生命。生命尊嚴要求我們要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存在。在我國傳統的學校教育中, 對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夠的,我們也經常面臨狹隘的道德觀:有時不看客觀條件只看結果,譬如救人就是品德高尚,不救就是麻木不仁,這種觀念亟待糾偏。很多時候,見義勇為不僅是個道德問題,更是個技術問題。因此,當務之急,是建立更為系統和科學的生命教育。這種教育首先當教育學生樹立生命至上的理念,生命對于任何生命體而言只有一次,失去了就無法挽回;生命又是脆弱的,鮮活的生命往往在頃刻間就畫上了句號。生命教育要讓大學生體會到生命的珍貴,教育他們要懷有自愛之心,尊重生命, 敬畏生命。既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珍視他人和萬物的生命。 “正是由于人們對生命的投入,生命才有價值;正是由于人們對他人生命的投入,他人的生命才有價值。”〔2〕因此,大學生需把“大生命”觀作為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培養起對所有生命的敬畏,以大愛境界關注所有生命的價值,正確處理好與自身與他人與自然的關系。
二、探索高校開展生命教育的路徑: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現行的教育,多關注于受教育者的外在知識,忽略了學生的內在心靈的欲求,生命意識淡薄。在這樣的教育中,大學生完整的生命為認知所取代,學生主要成為知識的載體,教育塑造人的功能被忽視,這與高等教育的目標相去甚遠。因此,教育觀念的深層變革是生命教育實施的關鍵,生命化教育要求教育者真正做到“目中有人”,以對個體生命的理解與尊重為起點,重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把教育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熱愛生命、超越生命作為教育的指導思想,培養大學生的生命和諧意識,摒棄生命“異化”現象,努力促進個人身心、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是實施生命化教育的一個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要求。只有如此的教育,大學生才能以博大的胸懷和堅韌的毅力去實現個體的生命價值,為社會創造幸福。〔3〕
(二)進行課程開發,確立生命教育課程體系
開設生命教育課程是高校進行生命教育的最基本途徑。生命教育課程設計需兼顧科學性與人文性,認知與體驗的結合,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結合,堅持生命的完整性與整體性,重視各學科的整合。筆者認為,開設生命教育課程體系主要從這兩方面努力:
1.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
首先,高校必須轉變教育觀念,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尊重生命、重視生命為出發點,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把生命教育納入學校教育計劃,“教師在生命教育課中,告訴大學生生命的來源,講解生命教育的目的,教會學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有過更有尊嚴的生活的意識,引導學生對美好的未來充滿期待。”〔4〕生命教育課程不能以知識考查為目的,應主要以人生受用為宗旨,課程的最終歸宿,還是要積淀到學生生命之中,內化為科學與人文之素質,整合為千姿百態的獨特生命的“精氣神”。這樣通過教師有計劃、有目的的教學活動,系統地向學生傳授有關生命教育的基本常識,幫助大學生在掌握生命知識的基礎上理解生命及其意義,學會欣賞生命、體驗生命、尊重生命。遺憾的是目前很少有高校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高校生命教育工作需要以后在這方面重點加強。
2.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內容
目前,由于條件所限,所有高校全部開設專門生命教育課程還有一定困難,但可以在高校的公共必修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有針對性地融入生命教育內容,也是可行的。
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功能是通過課程的教學,為學生提供精神關懷,并幫助他們努力實現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需要,引導和幫助他們認清自己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并為之努力奮斗,從而實現人生的價值。在該課程中蘊涵了豐富的生命教育的題材,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教育與生命教育具有天然的融合性,責任意識的提升促使學生對生命不離不棄,理想信念的確立促成頑強的生命意志,人生問題的積極思考造就積極的生命體驗,法律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從對法律的敬畏和信仰實現對生命的尊重。因此,就課程性質和教學內容的特點對于生命教育的開展和實施,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并且思想道德修養課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課程,全部的大學新生都有接受生命教育的機會,彌補了生命教育作為公共選修課受眾面小的不足。
(三)加強建設高雅的校園文化
校園是進行生命教育的主要場所,對生命教育的實施發揮著重大作用,建立起充滿人文關懷的校園環境無疑會對大學生高尚情操的形成與健康人格的塑造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高校通過創建主題鮮明的校園文化,構建以生命關懷為核心的教育理念,把生命教育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范疇,使大學生在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提升生命品位,熏陶健全的生命。學校通過充分利用宣傳欄、校園廣播、校園網絡等媒體宣傳生命教育,讓全體師生都參與到生命教育活動中來,擴展大學生的求知領域,豐富大學生的文化生活,滿足大學生的情趣愛好,陶冶大學生思想情操。使得大學生在校園內生活得更為和諧輕松,更為活躍高雅,青春的活力得以高度發揮,個性愛好也得到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激勵大學生不斷健康成長。
(四)重視大學生的生命感悟
生命感悟是學生主體心靈和外部世界發生聯系的一種基本形式。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觸及心靈的教育,是感染靈魂的教育,而不是傳授知識、技能的教育,生命教育通過滲透到學生的實踐中,才能夠真正的發揮生命教育培育生命情感的功能。所以,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必須倡導通過學生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不斷體悟來實現。學校可以有效地利用黨團活動、志愿者活動等載體進行實踐活動。如組織大學生參加公益活動、到德育教育基地參觀、探險、露營、等讓學生體驗成功,體驗苦難,體驗奉獻,引導大學生學會關愛與施予,感知自身存在價值,從而增強學生對生命的責任感、自信心,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學會欣賞生命,懂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更加珍惜自己、他人的生命。
高校開展的生命教育有別于其他學科的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活動,既要發揮學校教育的積極引導作用,又要積極開發、利用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資源,形成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合力,為大學生健康的生命注入更多的營養。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 〔美〕羅伯特·凱根.發展的自我〔M〕.韋子木,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20.
〔3〕劉濟.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3-5.
〔4〕 張文質.生命化教育的責任與夢想〔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7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