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研究利用2013年武漢某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學習、生活與思想狀況調查的原始數據,運用定量模型分析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結果發現,男生的主觀幸福感低于女生,社會交往和個體人格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主觀幸福感產生積極作用,而經濟狀況不對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定序logit模型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1 — 0136 — 02
一、引言
主觀幸福感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包括生活滿意程度、積極情緒體驗與消極情緒體驗等因素,具有主觀性、整體性和穩定性特點〔1〕。Diener等研究發現,同一國家富裕的人比貧窮的人更感到幸福〔2〕,經濟指標與主觀幸福感具有很強的相關性〔3〕。Bradburn(1969)則發現,善交際與正向情感密切相關〔4〕。除經濟因素與社會交往因素外,環境狀況、個人行為和個體人格之間相互作用并共同影響主觀幸福感〔5〕。基于國外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文獻,本研究利用數據定量分析的方法,運用主觀幸福感的定序logit模型,試圖驗證所提出的假設,即主觀幸福感受到包括經濟狀況、社會交往及個體人格等綜合因素的作用結果。
二、數據與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武漢某高等職業院校對入學一個學期后的2012級學生學習、生活及思想狀況調查的原始數據,調查對象為2012級全體在校學生,樣本量為1300余人(一個班級調查時外出實習,不包括在內),其中對學生情感狀況的測量為調查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因變量與自變量選取
在定序變量logit模型中,根據文獻回歸及單變量似然比檢驗,將性別、班級類型(“定向”與“訂單”兩類班級,“定向”意為目前工作還未確定,“定單”意為目前已簽訂工作協議)、獨生子女、戶籍、家庭經濟狀況、學習成績、親子關系、個人中心主義、朋友數量、自尊心、自我評價及夢想情況等變量納入回歸模型。
三、實證結果
本研究采用定序變量logit模型對學生的個體主觀幸福感受進行了影響因素的考察,并對“嵌套模型”進行了似然比檢驗(見表1)。構建的三個模型中,模型2與模型1的似然比檢驗統計量Prob>chi2=0.6153,即p>0.05,即沒有顯著統計學差異,根據簡約原則我們選擇小模型2。模型3與模型2的似然比檢驗統計量Prob>chi2=0.1220,即p>0.05,即沒有顯著統計學差異,固應選擇模型3。對三個模型的似然比檢驗結果的比較后,最終選定模型3為本研究較為適合的模型。
就學生性別而言,在以女性為參照組、控制其它變量的條件下,可以看出,男生主觀幸福感的發生風險率低于女生40.25%(=1-e-0.515)。與那些和父母之間關系較差的學生相比,選擇和父母關系很好的學生主觀幸福感增加了392.83%(=e1.595-1)。個人中心主義越強的學生主觀幸福感越低,如與中心主義強的學生相比,個人中心主義一般的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增加了306.74%(=e1.403CpK20gpUUilXPs1R3gxdiISdy31NHpgXHjaFxnAtlYg=-1),個人中心主義弱的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增加了436.02%(=e1.679-1)。隨著學生身邊朋友數量的增加,其主觀幸福感也在不斷增高,如與學習朋友數量少的學生相比,朋友數量一般的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增加了123.67%(=e0.805-1),朋友數量多的學生主觀幸福感增加了322.49%(=e1.441-1)。隨著學生自尊心的提高,其主觀幸福感在不斷增高,如與自尊心較差的學生相比,自尊心一般的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增加了167.25%(=e0.983-1),自尊心強的學生主觀幸福感增加了186.62%(=e1.053-1)。隨著學生自我滿意度的提高,其主觀幸福感也在不斷增高,如與對自己滿意較差的學生相比,對自己滿意一般的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增加了41.62%(=e0.348-1),對自己滿意的學生主觀幸福感增加了74.54%(=e0.557-1)。與沒有夢想的學生相比,有具體夢想的學生主觀幸福感增加了95.82%(=e0.672-1)。
四、結論與討論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性別、親子關系、個人中心主義、朋友數量、自尊心、自我評價和夢想情況等變量的差異會導致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統計學差異。社會交往和個體人格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產生積極作用,而經濟狀況不對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
本研究模型發現經濟狀況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主觀幸福感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可能的解釋是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絕大部分家庭經濟條件相對不錯,并不會因為經濟因素而影響到個人的生活與學習。社會交往可以滿足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社交、情感等心理上的需要,親子關系好、個人中心主義弱和朋友多的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社交需求得到了更多的滿足,因此,他們的主觀幸福感更強。自尊心、自我評價、夢想狀況和自我實現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較高層次需求,這些需要得到滿足,進而增強個體主觀幸福感。
〔參 考 文 獻〕
〔1〕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4, 95 (3):542-575.
〔2〕Diener, E, Biswas, D. R. Will money increase
subjective well-being? 〔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2, 57(2):119-169.
〔3〕Diener, E. D., Suh E. 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
Economic, Social, and Subjective Indicators 〔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7, 40(1):189-216.subjective well-being 〔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8, 124(2): 197-229.
〔4〕Bradburn, N. M., Noll, C.E.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M〕.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969: 206.
〔5〕Moskoowitz, D., Cote, S. Do Interpersonal Traits
Predict Affect? A Comparison of Three Models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9(5):915-924.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