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從社會性別理論出發,通過對山東省某綜合性大學四十六位女大學生的實地采訪,借助勒溫的人類行為公式,分析了女大學生擇業意向的影響因素,期望可以通過多方面共同努力促使女大學生形成符合自我愿景的擇業意向。
[關鍵詞]擇業意向;女大學生;社會性別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1 — 0150 — 02
今年來,女大學生畢業生的比例逐年增高,而女大學生就業形勢并不樂觀。擇業是人們對職業的選擇,它包括人們對職業、崗位、自然和人文等各種環境的選擇,可分為對自身就業前景的態度、就業單位、地域的選擇、擇業標準等。孫穎(2011)的研究顯示男女大學生擇業意向有差別,女大學生選擇崗位時更加保守和謹慎,缺乏創新和競爭意識〔1〕。侯志彬(2012)等研究顯示男大學生擇業意向更多地屬于事業型,而女生更多地屬于常規型〔2〕。
社會性別是通過社會后天習得的,是一種社會構成,尤其受社會文化的影響〔3〕。在本文中社會性別指人在特定文化環境中表現出來的與其生理的性身份相符的人格特征和行為方式,即以社會性的方式建構出來的社會身份和期待,是社會文化形成的對兩性及兩性關系的期望、要求、評價以及行為方式的綜合體現〔4〕。
從社會性別理論出發研究女大學生擇業意向,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的“適合女性的職業”與“適合男性的職業”是一種長期建構的觀念而不是事實。這一認識偏差可以得到糾正,由此導致的目前女大學生就業難的狀況是有可能改變的。在本研究中,我們采用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形式采訪四十六位高校女大學生,涉及文理工三個學科門類的六個專業的各個年級,從社會性別視角實證分析女大學生的擇業意向。
一、女大學生擇業意向影響因素的概念模型
女大學生擇業意向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心理和行為過程。本文借助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的人類行為公式B=f(P·E),了解影響女大學生擇業意向的各因素的構成。勒溫行為公式中B代表行為或者一種心理事件,P(Personhality)代表人,E(Environment)代表環境〔5〕,這個公式的含義是一個人的行為是其人格或個性與其當時所處情境或環境的函數,個人和環境兩者交互影響行為。勒溫認為,環境對于人不是無關緊要的,人的行為是其自身特質和所處環境共同決定的。對于擇業行為也不例外,P指女大學生個體對擇業的自我認同等,E指社會的等級化勞動性別分工、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等。在上述理論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本研究的影響因素概念模型。
二、環境層面:不同的社會期待和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影響了女大學生的擇業選擇
(一)社會的等級化勞動性別分工產生不同的社會期待
勞動性別分工是社會依據性別差異分配勞動的方式。勞動性別分工已成為一種意識狀態,即社會將性別不同的人分配到不同社會位置上的社會機制,導致了等級化的勞動性別分工〔6〕。在這樣一種等級化勞動性別分工意識下,社會對兩性產生不同的社會期待和職業期待。在采訪中,我們有一道題目是“請用幾個詞語描述一下男性和女性”,針對受訪人員的回答,描述男性頻率比較高的詞語有勇敢、陽剛、主見、理性、自信、聰明、力量等,描述女性頻率比較高的詞語有賢惠、顧家、溫柔、善良、心思細膩、感性、脆弱等??梢?,對于男女性,人們意識中有著不同的特點。在被問到“有無適合男性或適合女性的職業”時,大多數被采訪者認為有,教師、護士、秘書等為比較適合女性的職業,而公務員、企業管理者、銷售人員等為比較適合男性的職業。
我們在研究中隨機抽取大學生交流,“賢妻良母”“照顧家庭照顧老人照顧孩子”是聽到最多的女性定位。同時社會認為女大學生會因為生育、養育子女等家庭責任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家庭,無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女大學生面對這樣較高的家庭期待和較低的職業期待,擇業意向自然傾向穩定、顧家型工作。
(二)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導致了性別偏見和職業分割
市場的運行規則是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利益。而對生兒育女、家務勞動等勞動,雖然對社會和家庭產生重大的積極意義,但因不可能帶來市場效益,是不被市場所認可的。這種情況下,企業雇傭女性員工,會考慮生理、生育、家務勞動、退休福利等附加成本,選擇男性也就成為他們自然的選擇。這樣一種“性別偏向”直接反應在就業市場對女性的不公平和歧視。
從統計學角度看,女性勞動者因為生育或其他家庭責任的緣故往往更容易退出工作,會增加培訓和雇傭成本。基于這種“統計歧視”,雇主會傾向于將女性安排在一些對經驗或者技能依賴程度比較低的職位,大量女性被“擁擠”在邊緣部門,女性被隔離在某些工作之外。
三、個體層面:女大學生的自我認同影響其擇業選擇
自我認同 (self-identity) ,也稱自我同一性,是美國心理學家Erikson提出,為個體在職業、政治、宗教、價值觀等方面的自我評價和自我定位〔7〕。在我們訪談中對于“女性應該按照自身需求尋求多元化發展”的說法有95.7%女性持“非常同意”或“同意”觀點,認為女性工作、家庭同等重要。但在具體的擇業意向方面,女大學生還是普遍傾向于高校、科研院所、國企等穩定型單位,擇業選擇時更傾向環境舒適工作輕松、兼顧家庭等因素??梢娫诟顚哟蔚臐撘庾R中,女性的自我認同更傾向于家庭。
(一)女大學生的自我性別認同低于男性
在傳統“男尊女卑”的社會文化影響下,女大學生的自我性別認同低于男性,這對于女大學生擇業的消極作用是非常顯著的。在采訪中有女大學生表示“小時候我覺得男女不過是人類的兩種形式。可是現在我意識男女是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女性體力弱、敏感,感性,細心,從小處著眼,博愛;男性則有力量,有責任感,成熟,霸氣,有上進心,更容易在社會上、事業上成功。就像每一個班級都有幾個叫亞男、超男等名字的女孩子,這就說明女孩子不如男孩子?!?/p>
(二)女大學生家庭定位高于工作定位
女大學生仍未超越傳統女性角色的定位,大多數接受“男主女外”的生活方式。她們希望將精力更多投入家庭,成家后多自我定位在照顧老人孩子,支持丈夫事業,建設溫馨的小家庭上。雖然也有一些女大學生對“女性一定要顧家,男性要顧事業”的傳統觀念提出質疑,希望男女共同努力達到兩者平衡。但家庭在女大學生的心目中高于工作是不爭的事實,在采訪中很多女大學生表示家庭對自己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如果家庭和事業有沖突,會毫不猶豫選擇家庭。
(三)女大學生的工作成就動機較低
在訪談中,筆者都會問一個問題“對于自己你覺得成功是什么?”,女大學生的回答中大多涉及家庭和內心感受,涉及個人職業、事業的較少。有女大學生回答“對于一個女人來說,最大的成功就是能有一個幸福的家,要是還能在經濟上獨立就是成功中的成功了。以前會覺得是要做一個女強人,實現自己理想抱負,現在更多的覺得成功是讓我的父母過上比現在好的日子,為我以后的丈夫、孩子創造好的生活環境,可能這也是作為女性的一種狹隘?!?/p>
四、結語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的開創性表述,盡管如此,中國封建社會植下的傳統社會性別意識仍根深蒂固。“男主外、女主內”、“賢妻良母”“男強女弱”的觀念根植于大眾的思想意識中,男女在家庭內外的社會角色鮮明,呈現出勞動性別分工的固化模式。社會對男女不同的角色期待不僅影響女性的職業選擇,同時也影響用人單位的招聘行為,使女大學生受到不平等待遇。這種不平等待遇又進一步強化了傳統社會性別意識的制約作用,對女大學生的自我認同產生重要影響。女大學生理性上渴望事業成功,潛意識里卻受環境觀念影響,同時現實經歷強化著這種影響,進而影響其擇業意向。女大學生擇業意向受傳統社會性別觀念影響是值得全社會共同關注的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社會、教育、女大學生自身等層面的共同努力。
第一:政府層面加強對女大學生就業的政策導向。中國政府在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上向國際社會莊嚴承諾,把實現男女平等作為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一項基本國策。政府應將社會性別理論納入決策主流,有效推動性別平等機制、制定公正平等的公共政策,并為消除不平等而制定積極的措施。
第二:社會層面關注女大學生平等就業環境營造。用人單位偏愛男大學生主要出于經濟利潤考慮,如果不解決招聘女大學生帶來的經濟損失,女大學生擇業過程的性別歧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解決。生育成本、家務勞動成本、退休福利等額外成本如果可以不全由企業承擔,女大學生的就業歧視現象就可以得到緩解。社會宣傳應引導先進性別文化,為女大學生的就業、發展提供公平、和諧的社會環境。
第三:教育層面重視女大學生的就業教育和社會性別意識教育。受訪中有女生表示“如果早接觸社會性別這些理念,我會重新思考我的職業定位和人生定位,而不是屈從于女孩應該這樣那樣?!边@些話說明高校應在高度重視女大學生就業教育的同時增加性別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學校可通過對教師進行社會性別方面的培訓增強性別平等意識,讓社會性別理念走進學校、走進學生心中。
第四:女大學生自身認同自我完善自我。女大學生要更主動的發出自己的聲音,樹立積極的自我主體意識,認同自我的女性身份,肯定自我,悅納自我。女大學生應正確認識兩性差異,揚長避短。同時,女大學生可通過職業生涯的規劃,對自己有正確、全面、客觀、公平的自我認識和評價,對社會中的職業具體情況、擇業問題有更深入的了解,樹立科學的擇業意向。在對自己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尋求個人與職業的最佳匹配,采取積極行動達成職業生涯目標。
〔參 考 文 獻〕
〔1〕孫穎.大學生就業意向:問題與原因〔D〕.東北財經大學, 2011.
〔2〕侯志彬,金葉, 張香敏.某高師院校畢業生擇業意向與職業傾向的關系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2, (01): 49.
〔3〕唐雪瓊,朱竑.旅游發展對云南世居父權制少數民族婦女社會性別觀念的影響—基于撒尼, 傣和哈尼三民族案例的比較研究〔J〕.人文地理, 2010, (01):123-128.
〔4〕陳瑩.從社會性別視角看女大學生的就業期望〔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5,(01): 36-41.
〔5〕勒溫,高覺敏.拓撲心理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6〕佟新.30年中國女性/性別社會學研究〔J〕. 婦女研究論叢,2008,3:11.
〔7〕雷靂,陳猛.互聯網使用與青少年自〔J〕.心理科學進展, 2005, (02): 169-177.〔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