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的對象是所有學生,然而由于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統一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并不能適合所有學生。分層教學的思想為提升各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帶來諸多啟發。要實現全體學生的發展,教師要正確看待、高度重視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只有找準了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才能更有效地進行分層教學,以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都能有所提升。
[關鍵詞]學生;學習能力;分層教學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1 — 0158 — 02
實施分層教學充分體現了學校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的重視,同時也給各層次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機遇。分層教學看似簡單,但做起來比較難。因此,在分層教學過程中,有必要了解分層教學的背景與意義,掌握分層教學基本原則和實施策略,否則分層教學未必能夠實現教育者的初衷。
一、分層教學的背景與意義
(一)分層教學的背景
當前的新課程改革十分看重全體學生的綜合發展。然而,學生的發展存在著個體差異,根據學習成績可將學生分成三類,即:優秀生、中等生和困難生。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講授的方法、內容大多只適合優秀生、中等生的學習,對優等生、中等生的學習能力的提升有較大的幫助,而對困難生幫助較小。許多研究表明學生的智能結構、能力層次是多樣化的,大一統的教學模式未必適合所有學生。因此,應該根據各層次學生的發展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分層教學,以幫助每一位學生都取得充分的發展。
(二)研究分層教學的意義
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事關學生的發展,當前的新課程改革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也十分重視。從理論意義來看,研究不同層次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方法,將有助于豐富和發展新課程改革的相關理論,為當前的新課程改革提供理論支撐。從實踐意義來看,分層教學的相關研究成果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能夠讓教師做到“因材施教”,最終達到提高不同層次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為新課程改革改革提供實踐參考。
二、分層教學應把握的基本原則
(一)客觀公正的原則
教師一定要清楚這個事實: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高低之分的。為了確保分層教學的順利進行,提高分層教學的效果,教師對學生的分層要做到客觀公平。對學生進行分層前,教師首先要對每個學生的情況做深入細致的分析,按照他們能力的高低、學習態度、成績和興趣進行分層,避免主觀臆斷,使學生對分層的結果信服和滿意。
(二)動態變化的原則
分層教學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也滿足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非常有幫助。要使分層教學的積極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就必須采取動態變化的觀點來看待學生,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同時要清楚地認識到學生的發展潛力。在實施分層教學時,要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的變化,適時變更學生的層次,使其能夠更好的發展。
(三)可接受原則
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學應遵循“可接受原則”,“可接受原則要求教學的安排要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的可能性,使他們在智力、體力、精神上都不會感到負擔過重”〔1〕。教師要根據各層次學生接受能力的發展特點,尋找合適的教育內容和方式。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略微增加學習活動難度,以避免這類學生出現“吃不飽”的現象。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略微減小學習活動難度,以避免這類學生出現“吃不了”的現象。
(四)體驗成功的原則
只有在學習中體驗到了學業成功所帶來的成就感,學生才會樂于學習。因此,在分層教學的過程中,教育者要全面考慮教學目標與方法、作業的數量與難度是否適合學生,學生是否能夠完成等問題。分層教學目的之一就是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取得最大的進步,體驗到成功所帶來的快樂,進而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能力。
(五)爭取支持的原則
教師要給學生說明分層教學的目的與好處,贏得學生的支持與配合。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了解分層教學不是分等級,不是拋棄“學困生”,而是通過有針對性的教學為他們找到適合他們自身情況的學習目標、教學方法等。要給學生講清楚人與人之間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分層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采用合適的教育來提高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使每位學生的潛力得到最大的發揮,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分層教學可以增加學習困難生受教師輔導的機會,幫助他們能夠盡快夯實基礎,提升學習能力。同時,分層教學也彌補了學習優等生“吃不飽”的問題,為他們綜合能力的提升創造了機會。
(六)因材施教的原則
在分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每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學習能力的實際水平,切切實實做到因材施教,這不僅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基礎,也是教師應該把握的一條基本原則。教師要根據每個層次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提出相應的學習要求,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布置適當的作業,給予合理的評價。這種因材施教的教學能有助于改變“齊步走”和“一刀切”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三、分層教學的實施策略
分層教學是一項十分復雜的教學活動,為提高分層教學的教學效果,采取分層教學的實施策略有五種。
(一)學生的分層
對學生進行分層是分層教學的關鍵一步。對學生進行分層,除主要依據學生的學習成績之外,還要依據他們的智力發展情況、學習能力高低、學習基本功等。綜合評估上述指標,可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學習成績非常突出、智力發展水平比較高、學習接受新知識的能力非常強、學習基本功非常好的學生可定為A層;學習成績平平、智力發展水平中等偏上、學習能力中等偏上,學習基本功比較好的學生可定為B層;學習成績較差、智力發展水平尚可、學習能力低下,學習基本功較差的學生可定為C層。
對學生進行分層時,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要尊重學生本人的意見。按照學生的自身情況,教師給學生提出參考意見,選擇哪一層次由師生協商共同決定。當然,這里的分層并不是絕對的、永久不變的,而是采取動態分層。這樣既幫助學生找到了適合其發展的學習層次,又使學生感受到了尊重而沒有受到傷害,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最終達到了使所有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的目的。
(二)教學目標的分層
實施分層教學時,教學目標對教學形式與方法有統領的作用。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依據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要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制定出層次分明的教學目標,以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
A層次教學目標:在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基礎上,依據A層次學生接受能力的實際情況,適當補充一些超綱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應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B層次教學目標:在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基礎上,根據學生接受能力的特點,重點培養B層次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C層次教學目標: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打好知識基礎,重點培養C層次學生利用課本知識處理一般問題的能力,幫助他們提高自信心。
(三)課堂教學分層
以學生分層和教學目標分層為基礎,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做到因材施教。分層備課是高效課堂教學的有效保障,在備課階段,教師要對課程標準、教學內容理解到位,依據各層次的教學目標,準備好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做到“不打無準備之仗”,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特點有差別,相應地教師教學的著重點、教法的選擇、課堂提問問題的性質也不同。對于A層次的學生:在教學內容上,要少講課本知識,適當提高教學難度;在教學的方法上,重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對重點問題精講;在問題設置方面,應以高難度、變通性強的問題為主,以提升A層次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對于B層次的學生:在教學內容上,要以講解課本知識為主,可略微提高課堂教學的難度;在教學的方法上,要多采取啟發教學,講練結合;在課堂提問方面,應該設置有一點難度和靈活性的問題,以培養B層次學生的理解能力。對于C層次的學生:在教學內容上,只講解課本知識;在教學的方法上,要以多鼓勵、多表揚為主,精講多練;在課堂提問方面,應該設置相對簡單的問題,以提高C層次學生的自信心。
(四)作業分層
作業作為幫助學生復習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否布置作業、布置多少作業,如何布置作業,大有學問。作業并不是“關卡”,沒必要“存心”給學生設置障礙,只有科學、合理地布置作業,學生愿意做、做出成就感,才能真正地鞏固所學知識,學有所獲〔2〕。布置數量、難度適中的作業除了能幫助學生復習所學知識,還能幫助學生檢查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及時進行查缺補漏。
在布置作業時,可以準備難易程度分層、內容分層的三類作業:基礎作業、中等難度作業、高難度作業,這三類作業的難度在依次增加。基礎作業比較容易,A層次學生不必做,B、C層次學生必須做;中等難度作業,A、C層次學生可以選做,B層次學生必做;高難度作業,A層次學生必須嘗試去做,B、C層次學生不必做。學生有了一定的選擇權,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做作業,這在一定程度上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學生的學習態度也有很大變化,由原來的“要我學”變成了現在的“我要學”。
(五)評價分層
伴隨著分層教學的實施,教學效果的評價也要分層去評價。科學地評價學生,能幫助學生了解自我,明晰他們奮斗的方向,提高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分層評價與傳統的評價相比更具有針對性,更符合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也更有利于各層次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在評價學生時,應該以發展的視角客觀公平地評價學生,根據各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特點,采取有區別的評價策略。對A層次學生的評價標準要高、要嚴,強調突破創新,使該層次的學生保持謙虛謹慎的學習態度。對B層次學生的評價要以激發和鼓勵為主,要展現出學生的不足和優勢,幫助他們不斷進步。對C層次學生的評價要以表揚為主,善于發現他們細微的進步,并給予公開表揚,增強其學習的動力。教育者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糾正只看重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錯誤傾向〔3〕。不管何種評價策略,都應該堅持及時性、鼓勵性原則,評價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而不是簡單地比高低、排名次。
〔參 考 文 獻〕
〔1〕應永平.分層教學探討〔EB/OL〕.http://www.pep.com.cn/xgjy/jyyj/llqy/jxts/201212/t20121205_1145929.htm.
〔2〕伍紅華.布置作業“有學問”〔J〕.湖南教育(中),2011,(09):56.
〔3〕張耀庭.論中學生心理壓力成因及其對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06):75-77.
〔責任編輯:卜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