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晚上21時,湛江港燈光熠熠的碼頭邊,47歲的湛江引航站引航科科長、高級引航員梁飛,剛剛完成一次長達48小時的VLCC港外過駁引航任務返航。
“兩天兩夜幾乎都沒合眼,采訪能不能推遲到明天,太累了!”疲憊的聲音,讓人不忍拒絕,原定的采訪推遲到第二天上午。梁飛淺短的頭發,雖略帶疲倦卻依然透露出幾分干練與沉穩。只是,對于記者的提問,他不善言辭,但講到湛江港航道及引航錨地時,“斗龍村東航道、龍水嶺航道、南三島南航道……”他突然像變了個人似的,如數家珍。
2011年8月12日凌晨,載有54854噸原油的“加百利”油輪從香港駛往廣西欽州,途經瓊州海峽東口北水道時,船艏尖艙前右側破損進水,船右舷全面擱淺,隨時都可能發生原油泄漏、船舶碰撞等可能引起無法估量的海洋生態災難。
當時,瓊州海峽處于臺風頻發期,氣溫很高,油輪容易發生二次事故。8月16日,湛江海事召開“加百利”輪擱淺危害應急評估會,決定實施強制過駁脫淺,爭取18日13時53分潮水最高位時在拖輪的協助下脫淺。梁飛主動請纓,成為制定脫淺引航方案進行前期調查并任現場總協調人之一乘“海巡153”趕往事故現場。
“出海時間距離最高潮位只有十幾個小時,恰遇海面剛刮起大風,偏南風5~6級,中浪,事故地點又距離本港有70海里之遙,一路顛簸,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參與當時搶險的湛江引航站安技科科長黃鉆回憶說。
經過分析事故海域風浪條件及受載船碰墊安放情況,梁飛決定讓過駁船“丹池”輪右舷靠擱淺船左舷下風舷,以確保過駁安全。
8月18日5時許,“丹池”輪順利靠泊“加百利”輪,駁油管連接順利。上午10時,大約過駁8000噸左右后,擱淺油輪上引航員利用一艘拖輪嘗試脫淺;10時25分,“加百利”輪慢慢浮起;10時37分,在梁飛鎮定指揮下,3艘拖輪齊上陣,在確定已經有足夠的富裕水深后,停止駁油,拆除駁油管——“加百利”輪終于緩緩離開擱淺處,開往航道深水處錨泊,成功脫淺!
由于湛江港特殊的水域條件,引航員還要巧用勁兒,才能安全駕引大船。“湛江港對大船來說只有大黃江這段比較寬可以讓船,其他幾乎都是單向通航,通航瓶頸嚴重地制約了湛江港的發展,湛江港的大泊位很多都是候潮靠泊,有時不同泊位幾條船同時進出,增加了引航準時靠離的難度。”梁飛說。
2012年2月22日上午,湛江連續幾天大霧消散后,超大型油輪“藍寶石”號進入龍騰航道。此時大霧再度襲來,由于視線較差,大船已無路可退,海事部門出于安全考慮不得不封航。隨后,在征得海事部門同意后,梁飛和同事認真分析海上狀況,詳細制定霧天引航方案,落實各個觀測點的視線變化情況,并全面了解船上雷達等航海設備工作情況。
“了解大船的動態,合理地安排靠離時間,根據潮水選擇恰當的地點避讓,并根據各航段的特點采取不同的避讓方法,才能有序地保證生產有效進行。”梁飛說,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終于將滿載的“藍寶石”號安全靠好200碼頭。
從業多年來,梁飛幾乎上過所有國家的船,大風、大浪也未能阻止他的“大船”,“沒有遺憾,只希望將自己的經驗、教訓告訴更多年輕人。”在談及自己的愿望時,這位大船時代“臨時船長”還是一心想著引航工作。
截至2012年12月,在梁飛的努力下,湛江引航站先后有引航員30余人次參加了由海事部門及引航站自行組織的各種專業技術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