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醫院的病床前,給患者喂飯、翻身、清洗……護工的身影隨處可見,而護工行業現狀如何?8月中旬,記者連續采訪了遼寧省人民醫院、沈洲二院等多家醫院及家政公司了解到,這一行業存在需求量大但愿意從事這一職業的人少;護工多數不經過培訓、素質參差不齊;去醫院陪護需打通護士關節等問題。
隨著住院病人對于護理要求的不斷增加,護工這一行業應運而生。雖然自其出現之日起,就伴隨著醫療糾紛等一系列的負面報道,使其一度淪為灰色職業。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職業缺口大。而且出現了即便報酬不斷上漲,也鮮有人從事的怪象。
從事護工行業的很少有年輕人,將近80%都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婦女,且文化素養水平較低。她們在工作上主要依靠經驗,由于其知識、技能儲備不夠,又受到不良衛生習慣的影響,常出現護理不到位的情況。面對突發事件也常常手足無措,甚至會因一時疏忽導致重癥患者病情加重、生命垂危。雖然有家政公司作為其上崗擔保,但大多數護工并未經過正規的專業培訓。
面對護工隊伍質量參差不齊,行業市場混亂的現狀,不少專家提出的解決方案是盡快建立專業化、規范化的培訓體系,推動護工“持證上崗”。其實早在2009年,北京市衛生局就要求護工須培訓考核上崗,也有不少地區聯合當地的醫科院校對其進行免費培訓,但實際效果并不明顯。
問題的根源是:醫院護士的數量有限,為了滿足患者的需求,不得不將護工這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交給市場。完全市場化的護工與保姆一樣,與雇主只是簡單的勞務關系,其所承擔的責任也很小。而醫院監管不足,加之屢禁不止的內部行業潛規則作祟,導致了大多數培訓只是走走形式、經過培訓的護工并不一定能夠在醫院上崗。護工工作難免淪落至盈利性有余而專業性不足的境地。
從護工自身的角度,由于所需照顧的多數屬于重癥病人這一特殊情況,而且工作相對較臟較累,還時常會經受病患者的打罵,收入也不夠穩定。他們不僅缺乏各種職業保險、醫療保險,而且無法得到社會尊重和認同,致使很多人出現自我認同障礙,不愿意讓周圍的人知道自己的職業,也使具有專業護理技能的人才不愿意投身護工行業。缺乏“專業人”的資源支持,護工短缺的狀況便在所難免。這一點也是導致“護工荒”的重要原因。
我國正逐步邁入老齡化的社會。據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公布的數據顯示,到2013年底,中國老年人口總數將超過2億,到2025年,老年人口總數將超過3億,2033年超過4億,平均每年增加1000萬老年人口。加之獨生子女的“421”家庭結構模式中,“80后”面臨的贍養老人的壓力遠遠大于“70后”和“60后”。當老人突發疾病,更多的人會選擇雇傭護工來照顧老人,這也需要護工市場要盡快規范化和專業化。
在未來的數年中,國人對于養老與醫療護理需求會愈發突顯。填補護工短板,不光要通過系統的職業培訓,提升護工的文化素質和專業素養,或許還要將護工也納入醫療職業體系中來。提高其收入與社會地位,讓護工“有尊嚴的勞動”。這不僅是對“護工荒”的緩解,也是對于醫療保障行業的一種整體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