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總工會與該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聯合開展了環衛工人生存狀況專題調研。調研顯示,編外工、臨時工是目前福建環衛工人隊伍的主體,但他們的勞動權益卻一直沒有得到有效保護,身份的尷尬讓他們處于管理盲區。
調研顯示,福建環衛工有4.3萬人。從用工性質看,正式職工占職工總數9%,主要從事管理和相關技術工作;編外職工占26%;臨時工約占65%。編外工和臨時工主要從事清掃、垃圾轉運和終端處理等苦臟累險工作。截至2012年底,福建省環衛正式職工平均工資2904元/月,而編外固定工平均工資1534元/月,一線環衛臨時工平均工資僅1327元/月。環衛工普遍存在未簽訂勞動合同、沒有參加社保的問題。
導致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政府財政撥款只能滿足編制內人員的社保;二是環衛一線人員不穩定、流動性較大,大部分是老弱病殘,在規范管理上存在較大難度,而勞動保障部門往往以其年齡大,不符合繳納社保條件、無法連續繳交15年而拒絕其參保;三是這些編外人員既不屬于事業單位職工,也不算企業職工,管理形成真空。
其實,福建省總調研中發現的環衛工生存狀況問題在全國都很普遍。環衛工生存環境惡劣、人員年齡偏大,按照法律規定應該享有的多種權益長期得不到落實的現象,客觀上已經成為不少地方的一個社會問題。而且這樣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可能進一步放大,成為未來社保網絡覆蓋方面的一個風險點。
應該說,隨著勞動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勞動關系領域的管理混亂和身份沖突問題在逐步減少,一些管理盲區也在逐步解決。然而,環衛工中存在的問題卻一直沒有較大改觀,尷尬現象持續存在的根子在身份管理沒有徹底解決。不少地方的環衛工仍然適用身份管理的僵化機制。財政只負責編制內的少量環衛工待遇,而編制外的大量環衛工則一直由環衛部門自行解決。如此管理機制的直接后果是,大量的環衛經費用在了體制內職工身上,而處于第一線的農民工身份的環衛工,則無法享受相關待遇,甚至連勞動關系也很少有單位承認,如果發生工傷或其他職業事故,往往是通過一次性救濟的方式解決,有些環衛工甚至連此待遇也難以得到,因為不少地方的環衛部門不承認與編外環衛工存在勞動關系,至于福利待遇、戶籍、子女入學、住房等,更是奢望。臨時工成了用工單位規避責任的借口。
而解決環衛工的尷尬地位,首先必須清理身份管理機制。將所有的環衛工納入勞動合同管理范疇,環衛部門從管理部門向用工部門轉變。其次通過勞動合同管理,將環衛工的職工身份確定下來。有了明確的勞動關系,工資、社保、福利待遇等都可以得到解決。如果不解決環衛工的職工身份,在環衛部門仍然以事業單位存在的情況下,大量編外環衛工既不能成為體制內的事業單位干部,又不能按照勞動合同法納入企業職工范疇,這樣的尷尬就會一直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