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沒有生下佳佳,張臣的生活是多線型隨意切換的:路橋工程師,專利經營商,加拿大技術移民申請者,攝影記者,音像制品出版人,工程師,電視策劃人。如果沒有生下佳佳,紅杏的軌跡是紛亂繁雜的:北京,云南,澳大利亞,藏區,非洲。兩人在時間和空間中進行著活力充沛的布朗運動。用北京話換言之:過著沒溜兒的生活。
但是人生,沒有如果。在為人父母之后,張臣和紅杏將那些揮灑不盡的生命熱量集中于孩子,在愛和親情中找到了恒久的、穩定的方向:兒童戶外教育。
把孩子變成“小驢”
紅杏偏愛拍攝中國邊遠山區的人文地理題材,她13次進藏,走遍五大藏區,拍攝了200多位藏傳佛教活佛,作品在悉尼、布里斯班、哥本哈根以及平遙等國際攝影節上展出。
必須要提到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2005年,紅杏和張臣的寶貝女兒張佳禾(佳佳)剛滿7個月,紅杏得到了一個拍攝青海同德賽馬會的機會,這讓紅杏陷入了焦慮:“對我喜愛的工作和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兩者我都不想舍棄。”
或者,帶著孩子一起去高原?由于當時國內幾乎無例可尋,紅杏開始查國外的資料,發現在國外這并非禁區。紅杏又分別咨詢了國內的高原病專家和新生兒科專家,他們一致認為,孩子只要沒有器質性疾病,4000米的海拔不是問題,她的適應能力要比成人強,帶一些常用藥即可。有了底氣,紅杏規劃好從北京到青海同德的自駕路線,查詢了當地的地形、醫院,帶上保姆,即刻啟程。
出生于大都市北京的佳佳自小有鼻炎,呼吸道的一些功能相對較弱,在北京一遇到霧霾天氣她就會喘,還經常會得氣管炎。在旅行路上,雖然環境艱苦,佳佳卻很少生病。佳佳第一次看到雪山,還不會用語言表達,但依舊很興奮地在汽車后座上手舞足蹈、咿咿呀呀地唱歌。第一次的旅程遠比紅杏想象中輕松愉快許多。從此,旅程一發不可收。“幾年下來,佳佳的身體素質大大提高了。”
“無論她的年紀多小,她看到或接觸過什么,都會在記憶中沉淀下來,當時不會立刻顯現,經過日積月累,這些能量便會日漸豐厚。帶奶粉、熱水、尿布等固然多了一點點不方便,但相比孩子的旅途收獲,這點付出是值得的。”
作為爸爸,張臣是佳佳的堅定支持者。張臣先去鋪好路,然后揮揮手,目送紅杏和佳佳踏上旅程。
2009年,張臣作為策劃和推動者,在旅游衛視推出了一檔普通家庭、明星共同參與的親子互動類旅游節目《愛+才會贏》,比時下火爆的親子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早了近5年。“為孩子提供一個創造性的空間,讓他們在旅行中成長,給他們提供一個接觸不同地區、與不同人群、不同孩子交流的機會。讓孩子成為家庭旅行平等的參與者與實現者,以孩子為主角,給他一個全新的學習和生活的方式,讓孩子在旅行中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佳佳順理成章成為《愛+才會贏》的明星小嘉賓。在不停步的旅行中,她也得到了一個響亮的名號——小驢佳佳。
2009年,4歲多的佳佳參加旅游衛視“我的夢想”旅游達人選拔,她去非洲大草原看野生動物的夢想最終獲勝,獲得了夢想基金。張臣和紅杏立即著手聯絡納米比亞的動物農莊,半年后佳佳如愿成行。回國后,夫婦倆整理了女兒創作的幾十幅關于非洲的繪畫,在炎黃藝術館、798藝術區舉辦了“小驢佳佳的途涂畫話——非洲印象”個人畫展。
自然教育
他們將女兒變成了明星,但他們顯然志不在此。2009年,紅杏出版了自己分享育兒心得的專著《戶外養育新理念》,這是我國第一本探討兒童戶外教育的書籍。“我們希望和更多的父母分享這種能夠培養孩子獨立自主人格、創造力的戶外養育理念戶外教育的成果和經驗。”
夫婦倆決定把之前“沒溜兒”的人生歸攏。經過幾年籌備,他們創辦了Everkid兒童戶外機構,將兒童戶外教育作為后半生為之奮斗的目標。“謝謝佳佳,在陪伴她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知道了生活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佳佳三歲時,紅杏帶她去北京周邊的滑雪場滑雪。作為北京數一數二的滑雪場,這里卻找不到適合佳佳穿的滑雪服、雪鞋和滑雪板。勉強套上了大齡兒童裝備后,佳佳連步子都邁不動了。回到市區,紅杏跑遍了各大戶外品牌店,發現這其實不能怪滑雪場怠慢孩子。“針對兒童的戶外裝備是零。”
于是,Everkid成立后,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開發兒童戶外裝備。有感于當年那次滑雪經歷,他們首先研發生產了技術要求最高的滑雪服。“代工的所有環保標準都符合歐洲的環保標準”。
“兒童戶外絕不是帶著孩子去野外玩這么簡單。”張臣肯定Everkid是商業企業而非公益事業,但他更愿意扮演布道者的角色。他總是不厭其煩地跟身邊的人們講思想家盧梭的《愛彌兒》,對盧梭的“自然教育”,他深以為是。
自然教育是以發展兒童的天性為目的,適應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本能的教育。教育應順從于大自然的法則,發展人的天性。必須使人的教育與物的教育配合自然的教育,以自然教育為主,使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同時趨于自然的目標,圍繞它而旋轉。盧梭的自然教育集中表現在對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肯定和培養自然人性、理想人格方面,主張以自然為教育的理想準則。
“我們要做的,有點兒類似于童子軍的理念。”
張臣介紹,很多國家已經把基于戶外生存的少兒教育納入學校的義務教育之中,這種現代戶外教育起源于20世紀初英國的童子軍運動,以實際的戶外活動作為非正式的教育訓練方式,內容包括露營、森林知識、水上活動、徒步旅行、野外旅行和運動等。現在國外的戶外教育訓練目標已由單純的體能、生存訓練擴展到心理訓練、人格訓練、管理訓練等。在美國,童子軍被稱之為塑造優秀公民和杰出領袖的訓練營。登上月球的12名宇航員中,有11名曾是童子軍成員。美國前總統福特曾說過:“我生命中最值得驕傲的時刻是當我獲得雄鷹童子軍的時候。我現在還珍藏著它。童子軍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原則——自律、團結、道德與愛國精神,這些是作為一位未來領導者的基石。”
“大家總愛一起罵中國教育有問題。可是光罵沒用啊!我看到了這方面的問題,我就有責任用我的能力去改變它。”
前浪
紅杏與易水相識和合作多年。作為資深兒童戶外教官,易水一直都有一份與之無關的安穩工作,只在業余時間從事戶外教學。Everkid創建伊始,張臣和紅杏鄭重地找易水商量,邀他加入公司,全職投入兒童戶外。而在業內的其他機構中,更多采用的是計次式聘用教官的方式。
專業性,是張臣和紅杏反復強調的。張臣透露,目前Everkid正在融資的進程之中。這個“ing”,也意味著他們的資金并非雄厚,在這個資本為王的時代,他們與后起的競爭對手之間,并沒有難以逾越的壁壘。長江后浪拍前浪,前浪要想不死在沙灘上,并不容易。作為中國第一家兒童戶外教育機構,他們所仰仗的就是多年知識、經驗、人脈的積累,以及比對手認真努力的專業性。
2013年年末,Everkid在北京昌平的戶外基地開始動工。紅杏從國外引進了兒童戶外專業教程,將項目分為三級,第一級為野外生存安全培訓,第二級為野外生存基本技能培訓,第三級為野外獨立生存實踐(適合7-10歲兒童)。課程分級深入,嚴格考核,通過后才可進入下一級課程。孩子們在這里學習搭帳篷、取水、分辨動植物等生存技能,學習攀巖、游泳、滑雪等運動技巧,并在此基礎上開展藝術和社會實踐教育。
“我們想為兒童提供一個集原生態、安全性、科普性、娛樂休閑功能于一體的戶外運動體驗場所,全方面地發展兒童的能力和培養人格,同時為兒童放松、愉悅身心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
作為Everkid代言人和首位體驗者,9歲的小驢佳佳表示:“我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