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森: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
新型城鎮化當務之急過三關
推進新型城鎮化當務之急要過三關。第一關是土地關。我覺得“三中全會”提出要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這個財產權利主要表現在土地。一方面要健全統一的城鄉統一用地市場,農地與國有土地同價,另一方面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的公開、公正運行。第二關是戶籍管理,要著眼于城鄉基本服務的均等化,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創新人口管理,加快戶籍制度改革。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從思路上調整方向,就是對戶籍制度去戶籍化。第三關是法制關,積極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洪虎: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原副主任委員、吉林省原省長
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再思考
究竟我們城鎮化的道路怎么選擇,現在大家都是拿國際發展的經驗來講,發達國家走過了這個路子,現在國際平均的城市率是多少,這個東西難道就是我們的目標嗎?后發的國家難道就必須都要走這樣的路子嗎?中國城鎮化到底特點是什么?我們需要考慮考慮。我們是后發的國家,后發的國家走城鎮化的路子,第一要吸取先行者的經驗教訓,第二要考慮后城市化的問題,不是一個勁地提高城市化率。中國13億人口,人均資源相對貧乏,在這樣一種制約因素下,城鎮化必須考慮中國的特點。
賀鏗: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全國人大財經委原副主任委員
堅決反對造城運動
新型城鎮化究竟怎樣在“新”字上下功夫呢?我認為,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堅決反對造城運動,防止大建新城之風。其實由發展大城市向發展小城市這個方向走,已經是工業化國家的經驗。兩百年前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形成了一個特大的倫敦市。倫敦的霧霾喚醒了歐洲人。在19世紀末,社會學家霍華德就提出了“田園化城市思想”,他構想的城市周邊都是農村,范圍大約是6000畝地,一般是3萬人的規模,有齊全的產業和生活設施。盡管一百多年來歐洲的城鎮化并不是按他這樣機械地走,但是這個思想影響了歐洲的城鎮化。現在的西歐除了倫敦和巴黎再也沒有特大城市了,而是田園化的小城鎮,非常優美。
侯云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新型城鎮化須形成產業支撐
但是,我們現在有個問題,就是在如今這種體制下面要想搞產業支撐,就得上工業項目。這和我們的稅收體制有關系。我們是以增值稅、營業稅作為主體稅種的間接稅為主。而不是像發達國家以所得稅、財產稅直接稅為主。間接稅為主是在流通和生產環節中征稅,哪個地方不搞這些東西不搞退稅,就沒有財政收入。如果是從最終環節,消費稅、房產稅、企業所得和個人所得當中獲取財政收入,哪個地方有人,哪個城市宜居,哪個地方城市好,就可以拿到退稅,使得不僅是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服務業也能夠支撐這個城市的發展。
魏建國:
中國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商務部原副部長
城市群做不好會成“散黃蛋”
國外的中心城市,它對周邊城市有著很強的溢出效應。但是中國的城市沒有這種溢出效應。為什么會這樣?主要就是因為GDP在里面發生了作用。中心城市,我把它比作成一個蛋黃,一個雞蛋的蛋黃應該有溢出效應。但是我們中心城市的市長們的理念是它不僅僅是蛋黃的想法,它還惦記著周圍的蛋白。而且周圍的輔助城市是蛋白,但它也不滿足自己是蛋白的地位,它想做蛋黃。所以我說如果這種局面持續,中國城市群就會變成“散黃蛋”,散黃蛋是孵不出小雞的。
趙暉:
住建部村鎮建設司司長
城鄉人民都要安居樂業
“三中全會”提出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目前我們國家的城鄉差距,依據2010年的數據,人居環境的差距是巨大的,例如集中供水,自來水普及率,城市幾乎是百分之百,農村是60%。還有污水處理,城市是82%,但農村的污水處理只有6%,100個村莊里只有6個農村污水得到處理,而且人均的市政投入差距很大。根據國際經驗,農村建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農田建設階段,二是基礎設施建設階段,三是田園風光保護、休閑設施的建設階段。目前,我國尚處于基礎設施建設的中期。
張紅宇:
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司長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助力新型城鎮化
對農村而言,城鎮化過程中,怎么樣使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并行不悖。其中很重要的是,需要深化兩個方面的改革,一是農民怎么樣退出農業,二是農民如何進城。
農民怎么樣退出農業,也就是農民變市民的過程中農業怎么辦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包括今年的1號文件,我們聚焦于農業新的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特別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包括合作經濟和企業經濟,這本身就表明在農業、糧食得到恢復的情況之下,經營農業、經營糧食,包括經營農產品,完全可以動員社會各個方面的利益。
方言:
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司長
城鎮化與現代農業互生共進
現代農業對于中國來講任重而道遠。中國城鎮化發展速度的快和美國、日本的快是不同的,美國和日本城鎮化發展速度快的時候,都是農業基本上實現機械化的時候,而中國農業機械化相對來講是低水平的,我們大量的大型農業機械都被國外的農機供應商所控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發展城鎮化,要考慮中國的背景。
劉俊:
西南政法大學副校長
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謹防三個錯誤傾向
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需要特別注意防止幾個錯誤傾向。一是一定要防止通過股份制改革,推動可能會導致農村土地變相私有化這樣一種傾向;二是要注意農用地的非農化問題,一旦允許建設用地進入市場,肯定能夠釋放出大量的土地價值,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利益的誘逼會給我們的管制帶來非常大的障礙;三是要防止利用多數人的法律規則侵害少數人的合法權利。
黃世再:
大中華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
建言土地流轉證券化
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后,中國的改革尤其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受到世界矚目,新的土地政策內容的頒布,讓農民的土地市場化,解決了同耕不同地的問題。
然而城鎮化不是土地的城鎮化而是人口的城鎮化。關于農村土地流轉的問題,我的建議是能否考慮證券化,對農民的土地提供產權證,記錄每戶農民土地的使用情況,將土地投入市場交易,給予農民民主自由的選擇權利。
同時,我也主張鼓勵民營企業更多參與城鎮化建設,讓農民把土地使用權作為入股,組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股份制合作社。在未來的經濟收益分配時,農民按照土地分紅,年年有,一輩子都有。或者,農民也可以在企業工作,按勞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