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際視野下,浙江怎樣才能率先實現全面小康?”“在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浙江,如何在小康進程中推進農業現代化,應對消費升級?”12月1日下午,在浙江日報傳媒大廈四樓國際會議廳,圍繞著“率先小康,兩富浙江”的主題,一場務實的、令人振奮的、充滿智慧的交流在與會的200余位嘉賓中熱烈地進行著。
由求是《小康》雜志社聯合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共同舉辦的首屆中國(浙江)全面小康論壇,匯聚了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魏建國,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司長方言,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浙大經濟學院院長史晉川,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顧益康、劉亭等專家學者;也匯聚了浙江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胡堅,省政法委副書記巫波倫,省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陳燕萍,龍泉市委書記蔡曉春,義烏市委副書記葛國慶,新昌縣委常委、公安局長潘益民等黨政領導以及廣廈控股集團董事局榮譽主席樓忠福等企業家。他們從理論研究、個人實踐、企業實踐、基層縣市的實踐等各個層面和不同角度,一起回顧總結、探討交流浙江在全面小康建設進程中的實踐經驗和發展業績。
浙江預計能在2015年 實現全面小康
改革開放35年來,浙江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聚精會神搞建設、同心協力奔小康,在浙江10萬平方公里陸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海洋面積上,創出了很多人間的奇跡。論壇開幕式上,《求是》雜志社編委葛洪澤表示,本屆論壇是求是《小康》雜志社、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以及浙江有關地方政府學習貫徹落實“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進一步把黨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與探討浙江區域發展結合起來的重要舉措。求是《小康》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舒富民說:“浙江省十三次黨代會進一步提出,堅持科學發展,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兩富浙江目標,反映了浙江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縱深推進,也展示出浙江省在生態、人居、休閑等各項小康指數的評價體系中高起點、高標準,更體現出浙江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程中所具有的先進性和代表性。”浙江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胡堅說:“據省統計局統計,2010年浙江全面小康實現程度是96.9%,預計在2015年就能實現全面小康,估計比全國能提前5年。”
作為浙江全面小康示范縣的代表,義烏市委副書記葛國慶分享了義烏建設小康的經驗:走城鄉一體化的道路,通過10年努力,改變了農村的面貌,使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大大增加。
新昌縣委常委、公安局長潘益民分享了實行“項目警官制”保一方平安和發展的經驗。省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陳燕萍分享了浙江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不斷推進的過程。
浙江涌現出一批
小康建設走在前列的典型
論壇不僅緊緊圍繞率先小康、兩富浙江的主題進行了探討,還立足于我國區域發展戰略和基本國情,力圖總結并推廣浙江各地方政府和有關單位、個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寶貴探索與實踐經驗,更為全國范圍提供一個可學、能學的典型樣本。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副社長俞文明主持論壇,求是雜志社原社長高明光為論壇揭曉了首屆浙江全面小康十大示范縣(市、區)和生態、人居、休閑示范縣(市、區),特別貢獻企業,特別貢獻人物,特別貢獻小城鎮以及十大民生決策、十大社會治理創新、民生決策與社會治理創新特別獎等8大獎項。比如用65萬人的安居樂業詮釋了運河南端小康生活的杭州市拱墅區,從生態優勢挖潛力,既保護了綠水青山,又挖到了金山銀山的磐安縣、龍泉市、臨安市,入選首屆浙江全面小康十大示范縣(市、區)。獲得民生決策獎的桐廬縣“三網三養”農村居家養老工程、寧海縣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統、遂昌縣農產品電子商務遂昌模式等項目在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方面作了創新性探索。獲得社會治理創新獎的麗水市農家樂綜合體模式、杭州市青年人才工作站模式、江干區的“525”行動、新昌縣公安局 “項目警官制”、衢江區“監地視頻”幫教對接模式等項目,分別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推進人才建設、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為企業保駕護航、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率先作了成功實踐。新市、溪口、航埠等獲得特別貢獻小城鎮獎的鄉鎮都創造了以人為本的各具特色的小城鎮發展經驗。一直堅持踐行著“大同與小康”的廣廈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入選首屆浙江全面小康特別貢獻企業。
正如胡堅常務副部長所說,浙江人奮勇拼搏、敢為人先,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在浙江全面奔小康的征程上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創造了很多卓越的成果,同時也誕生了各種典型和樣板。這次評選,擷取了其中一部分,有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有各縣市區的創造,也有各個鄉鎮、企業的實踐經驗。雖然僅僅是滄海一粟,但是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芒,從這中間也反映出浙江省35年,特別是近幾年來浙江人民的發展與創新。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社長高海浩認為,剛剛結束的浙江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對浙江下一輪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部署。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再創體制機制新優勢,一定會使浙江先發優勢變為一種可持續的優勢,創造一個新的、更加輝煌的浙江。
論壇精彩語錄
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 魏建國:
當前全球經濟可用“三個大”來概括,一是“大改革”,各國政府都在實施大的改革;二是各國為了搶占整個經濟制高點,都在實施“大戰略”;三是中國有大布局,世界也有大布局,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要有更高的國際水平的自由貿易協定。
我認為浙江應該樹立和保持三個意識。第一,進取意識;第二,機遇意識;第三,責任意識。三個意識的目標是要達到全面深化改革,讓改革的紅利在浙江實現最大化。
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司長 方言:
我國正處在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階段,在城市和農村收入提高的過程當中,特別是幾億農民進城這個大潮下,生產者的角色和消費者的角色進行了轉換。消費結構的變化都對農業的生產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當中,農村不能成為“短板”,在城鎮化建設過程當中,農業不能成為四化的“短板”。希望浙江有更多的高新技術企業進入農業領域,推動農業的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的產出率。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員會三農發展部部長、浙江省農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顧益康:
我認為,浙江全面小康還有五件事情要做,第一是小康不小康,關鍵是老鄉,我們要加強扶貧,要解決最低保障的問題。第二是要解決兩富的問題,如果我們把農村的文化品位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文化品位也就提高了。第三是要抓生態,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第四是要抓服務,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浙江還有很大距離。第五是要把我們浙江的經濟競爭力搞上去,民營企業要更強,國有企業要更活,主導產業要更多,農業要更加高效生態。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浙大經濟學院院長 史晉川:
浙江要建成全面小康,要靠“三個轉型”。第一是經濟的轉型,而經濟轉型的核心是企業的自主創新、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產業的打造。第二是社會轉型,核心一是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二是解決二元經濟結構問題,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質量提升。第三是公民社會的構建。如果我們的政府沒有轉型,沒有轉變它的職能,消除推進社會轉型、經濟轉型的體制和制度性障礙,那么全面小康是不可能完成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要全面小康,要推動轉型,關鍵是全面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