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千世界里有很多事,總要經過時間的沖洗和無數(shù)次的社會實踐才會看得更分明。如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或城市規(guī)模的擴展。卻能塑造出千姿百態(tài)一棟棟的樓房、街道、廣場。就在這參與塑造建設這座城市、街道和廣場的勞動者,他們卻用聰明的智慧創(chuàng)建出流傳千古的既有實用價值的樓房、街道、廣場,同時也在勞動中產生語言,“上梁不正下梁歪”。
“上梁不正下梁歪”,講的是用在工程建筑上的事。可是,辭海中解釋“上梁不正下梁歪”,比喻在上邊的人不好,下邊的人也就跟著學壞。這里蘊含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弦外之音是指在同一個機構體系中,上級與下級之間,職位在上面的不正,下級層面的人必然也不正。
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站在客觀事實角度上解釋,是個歷史文化解釋的重大誤解。
眾所周知,無論建造什么樣式的房屋,首先打好地基梁再安裝上層梁,上層梁的位置是根據下層梁位置而定,那么,應該是下層梁決定上層梁的位置才對。而“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說法恰恰違背這客觀存在,本未倒置,顯然是很荒唐的。看來說這話的人如果做了建造師,蓋起房子來一定會從房頂?shù)纳狭荷w起,最后再安裝好“下梁”。在建造這棟房屋的時候,他還得特別小心地擺正上梁,以免下梁因此而斜歪。果真有這般建造房屋的方式,不就蓋起空中樓閣,飄浮在大氣層中景象。真不知道他是采取何種手段蓋起這種空中樓閣,來欺騙世人的。
“上梁不正下梁歪”可用許多社會實踐事例來佐證是個歷史誤導。我們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基建科,建造了幾十棟多層和高層的住宅、樓房和辦公樓,所建筑的樓房工程項目首先從地下筑地基梁墻,筑好地基礎梁后,才能修筑上層梁。地基梁修筑不牢固,或地基沉降就會引起上層梁拉裂傾斜。地基梁發(fā)生變化,就會引起上層梁歪邪。古建筑積累經驗的人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說的是地動一定會影響上層梁發(fā)生傾蕩搖擺。
建筑工程中的客觀事實證明,不是“上梁”決定“下梁”,而是完全相反。沒有“下梁”做基礎,“上梁”連擺都無處擺,還妄談什么正與不正?
唯物辯證法原理闡述社會形態(tài)的相互關系時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說的也是“下梁”決定“上梁”這個意思。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語言,創(chuàng)造語言的人是勞動者,人民群眾。也證明了江山社稷的穩(wěn)固基石是人民大眾。實現(xiàn)中國夢,中國足球隊一次次信誓旦旦地要“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國人目睹現(xiàn)實情況在思索究其失敗的原因,不是教練無能或球員不努力,而實在是“下梁”不正也。冷靜的思考一下,中國有13億人口,真正有條件能堅持每天踢球訓練,而不是只用眼睛看球的,用于普及足球運動,這“下梁”的基礎打牢結實與否,對“上梁”國家足球運動員輸送人才扎實,效果才會勝算。
“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說法從古至今已有之,它給我們的誤導另一個方面是:只去注意事物的外在表象,而卻忽略了事物的本質方面,在本未倒置的混亂中放棄了自己的責任。
比如,常常聽說某某“清水衙門”的黨員干部以權謀私,許多有識之士憤而譏之曰“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廣大群眾認清理解透徹自己作為“下梁”,不做“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的老好人,勇于擔當能拿起批評的武器,“下梁” 監(jiān)督“上梁”,不讓歪風邪氣有存在的避風港。那么,這種“下梁”基礎之下將必然帶來“上梁”風氣的清廉,一切立足于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一切重大決定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一切活動活動要有群眾配合;一切從實情出發(fā),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這絕不是天方夜譚。
魯迅先生曾針對那些為了貶損革命文藝而叫嚷,“中國需要天才”的論調發(fā)表過一篇雜文,大意是說,呼喚天才,首先要先做泥土,先創(chuàng)造生長天才的條件,否則,即使有了天才,也會因為沒有適宜的土壤而自行委頓、死亡。其實,這也正是對“上梁”和“下梁”——即表象和基礎關系的最好闡述。
當前,從上至下正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樹立用心干事、專心謀事、勇于任事、善于成事,以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干出一流業(yè)績感恩組織,感恩社會。這是我們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基建科的同志來說是一種履職,是用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去做那培育天才的泥土,去做那認清了自己責任的自覺的公民呢?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排排毒、凈化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