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眼下不少外企員工擔心的不是自己能拿到多少年終獎,而是明年自己能否保住飯碗。據目前多家外企公布的三季度財報顯示,不少外資企業在華營業收入和利潤出現較大幅度下滑,一些外企不得不打出“裁員牌”,通過縮減在華人力成本來止虧。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包括雅芳、惠普、IBM、聯合利華等多家外企均已經宣布在中國裁員。
部分在華外企營業收入下降,一方面與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經濟持續不振有關,另一方面也與這些外資企業在全球的產業布局調整,以及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有關。例如不少勞動密集型外資企業正在將工廠搬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去。與此同時,隨著時代變遷,在國門初開之時外企所獲得的“超國民待遇”如今已經不復存在,而在日趨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之下,面對風頭正盛的同行業國企甚至民企,一些自身核心競爭力不佳的外資企業自然難以招架。
事實上,在外企裁員時,為更加有效地節約成本,往往將裁員對準“中年員工”而非新入職的大學畢業生,因為這些員工往往已經升至中層,企業需要負擔的人力成本較大。但是,這些曾經與在華外企共成長的老員工,部分人的知識結構和視野,已經難以與當下的市場環境相適應,加之管理工作本身可替代性較強,因此,提拔只需較低薪水卻擁有更多精力投入工作的年輕員工進入管理團隊以替代中年員工,并以一定的補償金來要求后者離職或辭職,甚至用“無薪休假”或者“換崗簽訂新合同”等方式進行隱性裁員或變相裁員,正是許多在華外企人力部門正在做或準備做的事情。
對于這些人到中年的外企“白骨精”而言,突然的裁員不僅將使其生活質量一落千丈,家庭負擔加重,也將面臨再就業時的“高不成、低不就”窘境。在裁員過程中,由于企業涉及外資因素,有關部門亦難以對是否出現有損員工權益的行為進行有效取證和監管。
當然,不是所有外企的員工都面臨裁員風險,目前在華出現利潤下滑的外企主要集中在PC企業、消費用品制造企業等。
但也有不少外企正在加大對華投資,如汽車制造企業、連鎖超市或餐飲企業等,因為在未來十年,中國巨大的內需市場將為外資企業帶來更多的新商機。根據美中貿易委員會的數據,其調查的會員企業中,有半數準備加大明年的在華投資,對于這些面向內需市場的外企而言,其對優秀本土雇員的需求量將增大。
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的十年間,在華外商投資企業從中國累計匯出利潤2617億美元,年均增長30%,分享了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的紅利,在外企匯出的這些巨額利潤中,有中國籍員工的心血和汗水凝結其中。相對于國企和民企在近幾年的“漲薪潮”,不少在華外企薪金依舊“原地踏步”。在面臨業績下滑時,外企更應該與中國籍員工同舟共濟,共渡難關,通過適應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拓展新市場來尋求新的營收增長點。未來十年的中國,對外企而言既是不小的挑戰,也意味著更誘人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