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外國小伙扶摔倒大媽遭訛詐”開場的鬧劇,竟然以老外父子被遣送出境作為結局,如此驚天大逆轉的劇情堪稱新聞史上的一個范例。
北京警方日前公布,“外國小伙扶摔倒大媽遭訛詐”事件中,當事外籍男子存在未取得機動車駕駛證駕駛二輪輕便摩托車、車輛無號牌、二輪輕便摩托車載人、逆向行駛等交通違法行為。警方已合并給予其行政拘留7日并處罰款1500元的處罰。此外,警方還查明,該人及其父未經(jīng)批準在京非法就業(yè),對其依法行政拘留5日并處罰款5000元人民幣,對其父行政拘留14日并處罰款1萬元人民幣,處罰后依法遣送出境。
以“外國小伙扶摔倒大媽遭訛詐”開場的鬧劇,竟然以老外父子被遣送出境作為結局,如此驚天大逆轉的劇情堪稱新聞史上的一個范例。它時刻警示我們,有圖也不一定有真相,遇事不要急著做出價值判斷,還是先將事實判斷搞清楚了再說。恰如故事開始時對“訛錢大媽”展開的口水圍攻,此刻似乎又開始了另一種對撞人老外的網(wǎng)絡聲討,善于拔高者更是將之提到了“我們今天該如何看待洋大人”的高度。
瀏覽網(wǎng)頁留言可見,言辭之中隱約透著一股“庶民的狂歡”味道——盡管現(xiàn)在罵老外的與當初罵大媽的完全可能是同一批人。顯然,將老外遣送出境的處理,讓很多人誤以為是對那起輕微交通事故的額外處罰,尤其是聯(lián)想到該老外滿嘴的臟話,更似乎感到到某種快意。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解,有人說,這位大媽是“近現(xiàn)代史上第一個強迫老外簽下不平等條約并將其趕出國門的中國人”。
殊不知,將老外遣送出境的決定,根本與撞人事件無關,更不是什么“不平等條約”。此處罰非彼處罰,一碼歸一碼。我國出境入境管理法寫得很清楚,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工作,應當按照規(guī)定取得工作許可和工作類居留證件。外國人有非法居留、非法就業(yè)嫌疑的,將予以遣送出境。該老外和他父親未經(jīng)批準在京非法就業(yè),當然應該被遣送出境。說白了,這只是一個法律問題,不存在誰欺負誰、誰戰(zhàn)勝誰的問題。
被撞的大媽說,“我聽見將老外遣返的這個消息之后很高興,覺得咱們警方處理得很好?!彼斎粦摳吲d,因為她得到了清白;但輿論真的沒必要跟著高興,那只是就事論事地依法處理而已,完全不必將撞人老外被遣送出境,感情化理解為某種“少見的強硬”。相反,我們應該質問相關部門,像撞人老外一樣在國內非法就業(yè)的老外還有多少?為什么他們只要不上新聞事件就可以不被遣送出境?
試想,如果遣返非法居留、非法就業(yè)的老外現(xiàn)象十分常見,公眾還會產(chǎn)生“不平等條約”的誤解嗎?還會誤認為是對撞人事件的額外附加懲處嗎?有網(wǎng)友問得好,那些已入外籍的明星藝人在我們中國賺錢,是否都按規(guī)定取得了工作許可和工作類居留證件?——想不到,因為老外撞大媽事件,居然意外地普了一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