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入貫徹工會法支持工會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工人階級是我們國家的領導階級,是先進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既是我們黨和國家強大的政治優勢,也是改革發展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作為黨領導下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工會在黨和政府與廣大職工群眾之間發揮著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充分發揮工會組織密切聯系職工群眾、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穩定的作用,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段話深刻揭示了工會組織在新的歷史時期所承擔的社會職責和其組織發揮作用的重要性。
新形勢下工會工作面臨的挑戰:
——職工隊伍分化為不同群體,使工會工作對象變得復雜。計劃經濟體制下,職工成分相對簡單,政治地位基本平等,經濟收入差距小,工會工作對象基本涵蓋整個群體。隨著改革的深化,職工隊伍在悄無聲息中分化,出現了不同利益群體,政治地位和經濟待遇有了明顯差距。一是經營管理群體;二是“白領”群體;三是普通職工群體。不同群體由于所處的地位不同,需求不同,對工會工作的要求和希望也不相同,工會應針對新變化,調整工作重點和工作方法。
——職工就業方式多樣化,對協調勞動關系的要求增高。隨著國企不斷重組改制,企業勞動、人事、分配制度發生了深刻變化,使勞動關系出現復雜、多變的趨勢;所有者、經營者與勞動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凸現。表現在:職工為了生存要崗位,企業為了經濟效益要減員,這對矛盾越來越突出;群體性勞動爭議和突發性事件增多,規模越來越大。企業工會處于“不能不協調,又不知如何協調”的兩難境地。
——職工收入差距不斷拉大,使工會維權難度加大。隨著企業分配制度的改革,分配方式和工資檔次呈現多樣化。企業內部收入差距拉大,普通職工處于低收入狀態,一遇天災人禍,就陷入困難或特困之中。工會無論從經濟實力上,還是方法手段上,都無力解決根本問題。經常出現“不能不維護,又不能多維護”的尷尬局面。
——精簡機構,使工會組織受到沖擊。雖然有《工會法》作保障,但在機構改革中,工會仍成為被合并、精簡的組織;成為黨群工作部里一塊應付差事的“牌子”,工會干部由于兼職過多,沒有時間和精力研究和思考工作,現實作用被削弱。
——工會傳統的工作模式和方法與企業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不適應。一是思想觀念滯后。企業工會在理論政策研究上、思維方式上,仍然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工作習慣于上級布置,缺乏創新與活力。二是工作方法滯后。對工會地位、作用、任務的變化缺乏超前性研究;工作方式上,仍偏重搞活動。三是工作內容滯后。職工希望的沒做好,不該做的又窮于應付。四是作用發揮滯后,失去了職工群眾的信賴。五是工作作風不扎實,帶有行政化傾向。六是干部隊伍素質不高,不能適應工作的需要。
上述問題反映出企業工會對新時期工會工作發展規律的認識不足,對工作現狀和理論問題研究不夠,導致矛盾和問題越積越多,束手無策,工作越來越難展開,必須認真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