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維權問責機制是新形勢對加強和改進工會工作提出的客觀要求,也是做好工會工作的內在需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發揮黨聯系職工群眾橋梁和紐帶作用,其中重要基點就是要求工會組織切實承擔起代表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歷史責任。
責任理念的產生和責任機制的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廣大社會團體和社會成員都明確并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工會作為我國成員最多的群眾組織,理應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我國在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同時,諸多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也在隨之顯露和演化。尤其在經濟體制多元化,經濟關系復雜化的新形勢下,勞動關系中的矛盾沖突日趨尖銳復雜。如果職工群眾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應有保障,將會阻礙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我們可以從建立和完善維權機制方面入手。不承擔責任就沒有動力,不追究責任就沒有壓力,工會維權工作應建立一套長效維權問責機制。
樹立責任意識。工會組織的基本職責是什么?主要精力應當用在哪里?這看似是一個簡單明朗的課題,但是,在相當一部分工會干部頭腦中,這一課題仍遠遠未能明確統一。“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工會的基本職責”,這是工會組織的基本綱領,每一名工會工作者都應當銘刻于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工會的基本職能,是法律賦予的基本責任。作為職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不能夠發揮維權作用,就是失職。樹立維權責任意識,當前重要的是要打消“疑懼”心理。有些同志懷疑,把主要精力轉移到維權工作上來,會不會沖擊和影響其它工作?這一疑慮應當消除,維權是《工會法》賦予工會組織的基本職能,也是黨的要求和職工的企盼。維權工作搞好了,自然也會帶動起其它工作。同時,我們還要打消“懼怕”心理。有些同志認為,維權就難免與企業領導發生對撞,這樣會不會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會不會影響企業內部的和諧?其實不然,如果職工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勞動關系不能理順,利益沖突不能有效解決,這才是對生產經營與和諧氛圍的最大威脅。勞動關系理順了,利益分配公平合理了,職工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下勞動,情緒順暢,干勁提高,企業的生產經營自然會上去,團結穩定的內部環境自然會形成。
建立責任機制。實踐證明,我們的許多工作如果沒有明確的制度約束,沒有嚴格的檢查考核,往往陷于走過場,無實效的局面。維權工作亦是如此,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責任機制,是我們做好維權工作的基本前提。一是在工作部署上突出側重維權工作。各級工會在制定、實施中長期工作規劃時,應當突出維權工作的位置,明確維權工作的比重。特別是上級工會對下級工會下達指導性工作意見或安排時,應當突出維權工作,盡量提出可操作性的任務和目標。當前,許多企業工會組織在工作部署上存在著疲于應付的現象。對此,我們需要盡量去掉和減少那些無關緊要、不疼不癢的工作內容,集中精力抓好維權工作,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工作重心轉移。二是在機構和人員配置上加大維權工作力度。特別是要加強企業民主管理,勞動爭議調解,扶貧送溫暖等方面的工作。調集精兵強將充實這些部門機構,讓那些勇于維權、善于維權的同志充分發揮作用。三是加強檢查考核工作。上級工會及同級黨委對下級工會的工作考核,應當把維權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維權工作存在重大失誤或漏洞,其他工作再好也不能算做合格的工會組織。上級工會對下級工會的檢查考核不能單純停留在聽匯報,、看報告上,替沒替職工說話辦事,為沒為職工當家作主,要看職工的評價,并以此作為最重要的考核依據。
追究過失責任。從行為學角度看,人們的過錯如果不受到追究和懲罰,不僅是對過錯者的縱容姑息,會進一步助長其過錯蔓延,而且會對其周邊管理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為加強和改進工會維權工作,追究工會工作者的責任過失也應成為一項制度。如果工會干部在維權工作上有重大失誤或過錯,也要承擔相應責任和接受懲罰。例如,某煤礦存在重大安全隱患,職工曾多次向企業行政和工會提出建議,要求增加安全投入,采取預防措施。但行政和工會對此均無所作為,繼續冒險生產。結果,釀成重大事故,十幾名礦工死于礦難。后來,該煤礦黨政領導受到嚴厲懲處,而工會主席僅受到通報批評。細追究起來,在知情背景下,對礦工冒險作業視而不見,對礦工安全生命權益不能及時維護,企業工會組織、工會主席難道沒有責任嗎?
建立維權問責機制是新形勢對加強和改進工會工作提出的客觀要求,也是做好工會工作的內在需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發揮黨聯系職工群眾橋梁和紐帶作用,其中重要基點就是要求工會組織切實承擔起代表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