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目標:在過程性教學的大力提倡下,為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創新能力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作為數學教師,我深刻地認識到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鞏固與深化,是必不可少、無可替代的,于是,就只有在家庭作業上加碼,這樣一來,家庭作業就演變為教的強化和補充,自然也就成了學生的沉重負擔,學生迫于教師與家長的壓力就疲于應付,不但缺少個性化的思考,更喪失了學習數學的興趣。長此以往,學生一提到作業就愁苦滿面,家長怨聲四起,教師更是郁悶不已……針對這種情況,我對我任教的四年級學生就數學家庭作業的看法進行了一次調查分析,希望通過實情調查,找出原因,并進行反思,進而探討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和策略。
調研對象:我校全部四年級學生。
調研方式:問卷調查
調研題目:
(1) 教師每天所留作業情況。
A、很多 B、比較多 C、合適 D、很少或不留
(2) 老師布置的課外作業,你都能完成嗎?
A、能按時完成 B、只能完成一半左右
C、完成一少部分 D、不能完成
(3) 教師所留作業內容。
A、書面作業 B、動手操作、實踐性作業。C、口頭作業。
(4) 教師布置作業的針對性。
A、很強 B、一般 C、較差 D、很差
(5) 老師布置作業難易程度如何。
A、很難 B、適中 C、簡單 D、有趣
(6) 你認為最煩的作業。
A、難題 B、抄寫作業 C、口頭作業 D、操作作業
(7) 你認為作業是。
A、快樂的事 B、為了完成任務 C、快樂與痛苦 D、痛苦的事
(8) 你認為不想完成作業的原因。
A、不會做 B、想玩游戲C、忘完成 D、不喜歡學習
(9) 你父母會輔導你的作業嗎。
A、經常輔導 B、較少輔導 C、從不輔導 D、不會輔導
(10) 你完成數學家庭作業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A、10-20分鐘 B、30分鐘以內、
C、40-60分鐘、 D、1個小時以上、
調研結果統計:
(1) \"教師每天所留作業情況較多\"的占75%。
(2) \"老師布置的課外作業能按時完成\"的占94%.
(3) \"教師所留作業內容\"選\"書面作業占92%.
(4) \"師布置作業的針對性很強\"占85%。
(5) \"老師布置作業難易程度如何\"選\"適中占80%。
(6) \"你認為最煩的作業是抄寫作業\"占80% 。
(7) \"你認為作業是為了完成任務\"占57%。
(8) \"你認為不想完成作業的原因。\"選\"忘完成\"占58%
(9) \"你父母會輔導你的作業嗎。\"選\"經常輔導\"占51%。
(10) \"你完成數學家庭作業大概需要多長時間\"選\"30分鐘到60分鐘\"占80%。
調研結果分析:
從上述調查問卷的結果中不難看出,學生對作業存在著不滿意的現象,學生對于作業。學生普遍認為數學家庭作業負擔較重,反復訓練的內容較多,形式上也基本不變,且總是在被動的情況下接受教師布置的作業,還必須嚴格地按照教師所作的規定完成作業,沒有選擇權、自主權。在這種單調乏味、呆板機械的作業面前,學生感到壓力很大,容易產生疲勞,久而久之就對學習產生厭倦和反感,從而對學好數學缺乏信心。
反思我校教師所布置的數學家庭作業現狀,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作業量偏多;作業題目難度設置不清,沒有層次性;機械重復訓練的現象廣泛存在;作業形式很單一,書面筆算作業占大部分,動手實踐、自主探究類作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這樣的作業使學生厭煩,應試訓練色彩濃厚,失去了作業應發揮創造性、探究性的作用,更談不上人文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嚴重地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而《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據此,我覺得在新課程理念下的傳統作業型式已不適合學生的需求,而必須對作業設計的內容、方式和方法進行改革,使它成為學生張揚個性又一個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