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版本】
岳麓版必修三《文化發展歷程》第二單元第十課《梨園春秋》
【課標要求】
了解京劇等劇種產生和發展歷程,說明其藝術成就
【教學目標】
⑴ 知識與技能
了解中國傳統戲曲產生和發展的基本脈絡,熟悉京劇的形成與特點
⑵ 過程與方法
A.通過搜集有關資料激發學生對戲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B.通過在新課學習過程中分析戲曲發展原因及其與政治經濟發展的關系,滲透學習掌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方法。
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明確中國古代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引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戲曲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⑴ 教學重點:京劇的形成和特點
突破方法:設計層層遞進、學生感興趣能夠解答的一系列問題來討論突破,展示圖片,如:京劇臉譜和京劇演員的藝術形象。讓學生了解京劇的特點,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京劇藝術的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⑵ 教學難點:元雜劇形成的原因
突破方法:學生對元代背景不太熟悉,所以這一問題主要由教師講解
【學情分析】
經過高一必修一、二的學習,學生對中國古代政治經濟的發展已經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另外戲劇這種藝術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能偶爾接觸,對它的一些形式不會陌生,這些是對學生學習本課的有利之處。不利的是現在的學生對戲劇這種相對古老的藝術不感興趣,甚至有抵觸情緒,更重要的是學生還比較缺少把思想文化與政治經濟相結合學習分析的能力,理解起本課內容來比較困難。
【教學方法】
⑴ 情景教學法,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學習情境,運用豐富多彩的方式呈現信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⑵ 討論法,讓學生介入歷史,設身處地感受歷史,合作探究給學生以學的主動權,讓學生主體參與體驗,主動建構良好的認知結構。
⑶ 啟發式教學法,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引向深 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流程】
1 視頻導入,激發興趣
⑴ 請同學們欣賞三個戲曲片斷讓學生辨別這是中國戲曲中的哪一劇種。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戲曲片斷給學生視覺和聽覺的感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⑵ 教師提問:你還知道哪些種戲曲?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總結。
探究活動一:為什么我們把戲曲歌舞叫做梨園呢?
學生課前查找資料所以此問題由學生講解。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課堂氣氛活躍。
2 圖片展示,理解戲曲的源頭及形成
板書:一、中國古代戲曲的源頭——儺
圖片展示:可怕的面具
⑴ 產生: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在原始社會,原始人類遇到一些可怕的事情總是歸于一種無形的力量,認為是\"鬼\"、\"怪\"作祟,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辦?
【設計意圖】教師補充圖片及文字資料,更形象直觀。
⑵ 發展:教師展示圖片及文字資料,學生討論儺與戲曲有什么共同點?儺怎樣演變成戲曲的?
【設計意圖】使學生理解由儺儀發展到儺戲的歷程,培養學生從圖片及文字資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過渡:儺儀與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戲曲形式相差甚遠,僅僅是蘊含著古代戲曲的萌芽。中國古代戲曲初步形成:宋代南戲。
板書:二、中國古代戲曲的形成——宋代南戲
⑴ 產生背景
讓學生回憶經濟史的內容及閱讀教材得出背景,同時圖片展示清明上河圖。
⑵ 流行區域
圖片展示讓學生明確方位:浙江的溫州、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帶
探究二:為什么在這一地區戲曲獲得了很大發展?
讓學生回憶經濟重心南移過程。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一定時期的文化源于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
過渡:當南戲在溫州等地興起時,中國北方也正在醞釀著一種新的戲曲形式:元雜劇。元雜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戲曲的真正成熟。
3 教師講解,理解戲曲的成熟
板書:三、中國古代戲曲的成熟
元代雜劇
⑴ 興盛原因
1) 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壯大
2) 知識分子地位低下
元朝統治者以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近80年不行科舉,大量知識分子尤其是漢族文人仕進無門,依據和蒙古人親疏關系的遠近及當亡國奴的\"資歷\",把帝國臣民分為四個等級。四個等級的劃分是粗線條的,元政府又依職業的性質,把帝國臣民更細致地劃分為十級。按當時的職業等級劃分,有\"九儒十丐\"之說。他們的地位僅高于乞丐,被打入了社會的底層,使他們有機會接觸下層社會的群眾,有機會了解底層群眾的生活和情感,體會底層人民的痛苦和愿望。他們較高的文化修養、廣博的學識,推動了元雜劇的文學藝術水平,使之逐漸演變為一種成熟而完美的藝術形式。成為我國文學史上與唐詩、宋詞并稱的藝術奇觀。過渡:為什么說元雜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戲曲的成熟呢?
⑵ 特點及表現手法
元雜劇融合了詩詞、歌唱、對白、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形成中國戲曲獨特的風格。它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角色配合,標志著中國古代戲曲走向真正的成熟。
手法:用演員虛擬動作表現劇中時空場景更替,后形成了中國戲曲時空自由和以象征虛擬動作表意的特殊傳統。
⑶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1) \"元曲四大家\"(關.白.馬.鄭)
2) 王實甫《西廂記》
圖片展示元曲四大家及王實甫人物像,讓學生講解。
【設計意圖】學生課前查找資料后在課堂上講解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過渡:元雜劇的出現標志著戲曲的成熟,而形成于江南昆山的昆曲更被譽為百戲之祖
板書:(二) 百戲之祖昆曲
請同學們欣賞一段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昆曲視頻回答昆曲有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讓學生養成觀察視頻資料并學會歸納事物的本質,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從教材中歸納昆曲的概況、 代表作及意義,進一步夯實基礎。
過渡:元雜劇標志著中國古代戲曲的成熟,而昆曲被譽為\"百戲之祖\",可以說,元雜劇和昆曲是中國古代戲曲發展中兩個至關重要的劇種,而集中國古代戲曲藝術之大成者,非\"國粹\"京劇莫屬。
4 合作探究,概括戲曲的鼎盛
四、中國古代戲曲的鼎盛──京劇
展示圖片如暢音閣、臉譜、戲曲臉譜、人物服飾等
【合作探究】京劇形成的背景及特點。
討論:為什么要讓京劇這一民族遺產一代一代往下傳?怎樣才能做到\"讓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愛看,民族遺產一代一代往下傳\"?
教師以列寧的名言作總結,提升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提高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加強情感教育。
5 鞏固小結
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主干知識結構,把內容具體化,落實本節課的知識點。最后教師總結京劇形成、發展到達到中國戲劇的頂峰,成為國劇,與其不斷吸收積極、合理的因素促進其自身豐富、不斷發展。作為國粹,京劇無疑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們應當加以珍惜和保護,保持其長盛不衰,必須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反映當前的現實生活,符合現代人的欣賞口味。那么,京劇如何革新發展才能跟上時代潮流呢?留給大家一個課后探究課題。請你在廣泛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設計京劇革新的措施和辦法。為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盡一點綿薄之力。
【課堂學習評價】 評價試題略
【教學反思】
⑴ 從我們身邊經常聽到的戲曲視頻入手,讓學生帶著疑問與好奇去學習新知,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⑵ 根據課標的要求,采取了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教師引領學習、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學產等方法,分析不同時期戲曲產生的原因,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各方面能力。
⑶ 不足之處,學生的對興趣的情趣不濃,導致有的班級會出現學生不愿意看視頻的情況,因此,在具體實施時能視情況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