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非公有制企業中,如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是各級工會組織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不少非公有制企業尤其是大型外資企業工會的實踐證明:只有建立健全有效機制,才能確保“維權”職責到位,進而調動廣大勞動者在生產中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以促進經濟的穩步增長。
建立健全協商談判和集體合同機制。作為企業職工利益代表的工會組織,應依據《勞動合同法》、《勞動法》和《工會法》,在涉及職工整體利益、勞動就業、工資福利、衛生安全和社會保險等方面,與企業雇主或資方代表,通過協商談判、簽訂集體合同,使雙方當事人形成共同的行為準則,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在集體合同簽訂后,應會同企業雇主或資方代表,定期以懇談會、對話會等形式進行監督檢查,以保證集體合同切實發揮作用。此外,工會組織還有權指導、幫助職工尤其是進城務工人員與企業簽訂個人勞動合同,并建立職工勞動合同到期預報制度,嚴防企業雇主或資方代表利用這一政策空隙裁員,使職工的勞動權益蒙受損失。
建立健全勞動爭議調解處理機制。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業勞動爭議調解處理機制,發揮工會組織在調解勞動爭議方面的作用,是穩定非公有制企業勞動關系的重要途徑。企業勞動爭議調解組織應由職工代表、資方代表和工會代表三方組成。工會在參與處理勞動爭議時,應堅持“預防為主,調解為主,基層為主”的方針。
建立健全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監督檢查機制。企業工會組織應首先參與企業勞動安全衛生工作計劃、措施的制定,適時提出改善勞動環境和勞動條件的意見和建議;其次,應加強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工作,堅持依法獨立監督與配合監督相結合,當發現企業雇主及資方代表違章指揮,強令職工冒險作業或在生產過程中發現明顯重大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時,有權提出解決的建議;當發現危及職工生命安全的情況時,有權建議組織撤離危險現場,有權開展安全衛生檢查和班組安全建設活動。除此以外,企業工會還應加強對職工的安全衛生和勞動保護教育,提高他們的勞動保護意識和技能;督促企業按時繳納工傷等政府明確規定的各類社會保險,按時發放勞保用品和有毒有害工種的營養費;協助企業搞好防暑降溫和防寒保暖工作,定期為職業危害崗位職工檢查身體,妥善解決因公致殘職工的后顧之憂;開展多種形式的職工互助互濟活動,幫助職工解決實際困難,切實保障職工在非公有制企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建立健全職工合法權益的轉移、銜接機制。鑒于近幾年,不少國有、集體等公有制企業相繼改制、重組、身份置換等,大批職工或整體或分散地進入了不同類型的非公有制企業。在企業與企業之間流動時,有些職工的合法收益會受到侵害。工會應該一方面組織職工學習有關法律、法規以及企業應為職工辦理各種社會保險的知識、基數和接轉方法,增強他們的自我“維權”意識和辦理能力,力爭使其合法權益少受或不受損失。另一方面,要以向職工權益負責到底的精神和公正無私工作作風,對所有新進職工的輸出單位進行一一清理、查明,并主動與輸出企業工會聯手,督促該企業給輸出職工繳納相應的社會保險,并辦理轉移銜接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