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開車的人多,職業司機也很多,但能像她那樣專注于駕駛、執著于服務,并把二者做到好上加好的卻不多;她是北京公交電車客運分公司104路(快車)駕駛員劉美蓮,由于把人們習以為常的“小事”做到了極致、辦成了“大事”,被人們譽為“最美公交司機”。與此同時,她也被授予北京市經濟技術創新標兵、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在2012年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
夢想一朝成真 全身心忘我投入
劉美蓮駕駛的公交車途經王府井、北京站等繁華地區和路段,不僅客流量大,外埠乘客多,光大小路口就有近120個、信號燈56處,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并行的地段有6處,道路情況比較復雜。然而,她駕車15年來,在每天行駛103公里、重復進出站200個站次的情況下,安全行駛里程累計達到了23萬公里,沒出現過一次交通違章,沒發生一次、哪怕是小到剮蹭的事故。
這些看似平凡的成績,實際上蘊含著很多的不凡,不是誰想做就能做到的。而她把這些看得很平淡,她認為自己能夠做到這一點,僅僅是她喜歡開車、養成了“在崗一分鐘警惕60秒”的習慣。往大處說,充其量就是樹立了“沒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為寶貴”的安全行車理念。
說起喜歡開車的原因,劉美蓮說:“我生在內蒙古,長在內蒙古,12歲才來到北京。小時候去天安門,無意間看到開公交車的司機是女的,我大吃一驚!”“在扎賚特旗巴彥高勒鎮,我只見過男的開車,而且汽車很少。在這里看到這種事情后,我就夢想:如果自己將來能開這么大、這么漂亮的公交車,那該多神氣!”她說:“可是,我最初的工作與公交毫無關系。”
由于讀的是皮革工業學校,她一畢業就進了皮鞋廠。因為做事認真,別人做鞋跟碼后縫時經常做不平整,需要返工重做,既誤時費力費料,又影響下一道工序。而她一碼就平,廠里就把這作為一個特殊工種讓她來干。
正在這時,機會來了。1995年,北京公交面向社會招聘員工,她聞訊后立即跑到幸福三村的電車二廠報名應聘司機。在廠里,她一眼看見全國勞模任玉琢的先進事跡展板。“售票員也能當勞模,我當時就下決心自己要好好干。”當了一年多售票員后,她改學駕駛。1998年,她開始跟師傅帶客學車,當年6月份開始單獨駕駛。第一次開車時,看著那么多乘客,心里既高興,又緊張,但一點兒都不害怕……
其實,當公交駕駛員之前她就知道,干這種工作就意味每天要早出晚歸、風吹日曬、沒節沒假,非常辛苦。但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她早有心理準備,她知道“再苦,也苦不過土里刨食的父母”。因此,即使受到一些委屈,也沒有影響她對本職工作的熱愛。結婚后,為方便照顧幼子,愛人想把她調到一家公司做文秘。但到了辦手續那天,車隊領導說:“咱們朝夕相處這么多年,你真舍得車隊、舍得大家、舍得乘客嗎?”就這一席話把她說哭了,她選擇了留下。
從此,她把車廂當成自己的第二個家、把上班當作享受和快樂的事。10多年來,始終出滿勤、走滿趟,從未遲到過一次、從未休過一天病事假。
15年專注一件事 學好技術開好車
人們不質疑劉美蓮已經取得的業績,但腦子里總有這樣的問號:她是怎么做到15年安全行車無事故的?她有沒有過有驚無險的經歷?如果她有比較強的控制能力,那么,她的能力是什么?從何而來?
俗話說的“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劉美蓮也承認。但她說,她之所以能與眾不同,是因為她這么多年專注于做這樣一件事:學好技術,開好車。
劉美蓮說,截至目前,她開過四種車型,即大通道、黃海、天然氣和目前的混合動力。10多年前的大通道公交,方向盤大、離合器沉,由于轉向沒助力,男人開著都費勁,她要拐個彎兒,得站起來撅著屁股使勁兒。開那幾年車,使得她右臂因用力大,到現在都長得比左臂粗、不如左臂柔軟。對于車輛發生的亂擋等毛病,她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處置完畢。
當然,要確保安全行車,除了技術過硬,車況良好、路況熟悉外,心態一定要好,養成一摸住方向盤就把其它私心雜念放一邊的習慣。“這是一種責任和使命!畢竟車上有幾十條人命呢,我們對路能熟悉到哪兒有個坑都記得。”她說:“我遇到孩子半夜發燒時,會連夜把公婆等老人接來照看,決不影響第二天上班。在行車中,務必按照規定限速行駛,避免十次事故九次快的毛病。”
“不違章是對司機的最起碼要求,也是避免發生交通事故的有效措施。”她說:“我行車從來不爭不搶,注重安全第一。在直行加右轉道上,即使后邊沒有車,我也不占用其通道,避免擁堵。事實上,有不少擁堵也是這樣造成的。”
在禮讓三先、不爭不搶、文明駕駛的同時,劉美蓮說,安全行車絕不是從腳踩油門的那一刻算起的,確保安全不分車上車下。一個冬天的早晨,天剛蒙蒙亮,她在做出車前的安全檢查時,隱隱約約聽到車底下有“沙、沙”的聲音,她彎腰仔細一看:看到一個腳穿白皮鞋、臉上蒙著白塑料袋的婦女躺在車下。她立即向車隊領導報告,并和同事一起將欲尋短見的河北婦女從車下拉了出來。現場圍觀的路人說:“要不是這位女司機心細,她就沒命了!”在和同事、路人一起對這位河北大姐進行耐心開導后,她又送100元路費,讓其回家。事后,她越想越后怕,把出車前的現場檢查當作必須做的工作來做。
她把乘客當親人 老人管她叫“閨女”
一天,她的車剛行駛到和平里站,座位就讓老年乘客坐滿了。正值上班早高峰,一些乘客議論:“大高峰的不在家呆著,偏和我們搶座位,真煩人。”一時間,車廂的氣氛有些緊張。看到這種尷尬的場面,她向乘客解釋說:“104路快車途經五個大醫院,大爺、大媽們有可能是到醫院看病,去晚了怕掛不上號,請大家理解并照顧好他們。”隨后她又大聲宣傳道:“感謝年輕乘客主動把座位讓給大爺、大媽們,由于座位有限,請攙扶一把您身邊的老人,以確保他們乘車安全。大爺大媽們也多體諒年輕朋友上班趕公交車的辛苦,互相多體諒,和諧就有了。”經她這么一說,車廂安靜了下來。
走進車廂,記者看到這里的座位,每個上面都有一個座椅套,椅套背面寫著“大爺大媽您坐這”、“文明就這么簡單”等文字。“坐我車的乘客素質高,不用我張羅,都能主動讓座。”正在擦拭座椅的劉美蓮說:“擦座位要用潮布擦,不能太濕,要不乘客坐著不舒服。”這些瑣事,是她從1995年以來從沒間斷過的“早課”。她常年上“二三班”,其實就是公交行業里的早班,不論酷暑嚴寒,每天7點前都要打掃完車廂。
她在車廂里還配了5把愛心雨傘,讓乘客免費使用。“有次乘客非要給我錢,我告訴他免費的不要錢,幾年里乘客來回借還,從來沒丟過一把”此外,她的車上還為乘客準備了應急藥品和糖果,“防止有乘客突發低血糖,或者有哭鬧的孩子。”
劉美蓮心里記掛著乘客,乘客也沒拿她當“外人”。經常乘坐劉美蓮車的好多老人,都親切地叫她“閨女”。一次,她的嗓子啞得說不出話,多年受她照顧的乘客張大媽給她端來一大瓶精心熬制的綠豆湯。大媽說:“姑娘,你趕緊喝點去去火,我天天給你送,直到你嗓子好了。”家住和平里干休所的楊玉德老伯常坐她的車,他告訴劉美蓮:干休所的老同志都說,就是多等幾分鐘也愿意乘98216號車,因為你“行車最安全、服務最熱情、車廂最干凈、長得最漂亮”。實際上,因為她不但人長得美,言行更美,不少乘客親切地稱她的車為“公交美眉車”。
還有人注意到,每次公交車進站,她都要解開安全帶,起身迎接乘客。這個小動作,她每一天、每一圈行程都在做,持續了8年。這意味著,她專門為乘客起立超過30萬次。作為無人售票車的駕駛員,她用心揣摩安全行車與做好服務工作的關系,認為“良好的服務是安全行車的助推器”,她反復摸索總結出“三心、三勤、三主動”微笑服務法,成為無人售票車服務工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