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的“一念”之差可能會使學生產生不同的發展趨向。教師想在課堂教學中閃現巧妙的“一念”,就需要在備課和揣摩孩子的心理上多下功夫。
【關鍵詞】片段 一念之差 教育教學
在一次數學教研活動中,我聽了三位老師的三節課。下面摘錄了課堂教學中的幾個片斷。
[片斷一]
在一年級數學課上,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做口算練習,有個小男孩把結果答錯了,只見他坐下后多次舉手,并翹起屁股把小手舉得高高的,多想再說一次啊!但是“火車開過去”了,又做了二十幾道題都再沒有輪到他。
[片斷二]
在一節低年級的數學興趣課上,老師出示了這樣一道題:路邊停放著一輛車,擋住了商店所掛彩燈的一部分,問用什么樣的方法可以知道擋住了幾盞燈,分別是什么顏色。顯然,老師是想讓學生通過兩邊露出的燈,發現這串燈的排列規律,然后利用規律來推理,得到答案。這時,有一個學生把小手舉得高高的。老師叫他起來,他特別認真地說:“把汽車開走就行了!”聽課的老師們全樂了,講課的老師卻漲紅了臉,樣子很窘,認為這個學生的回答沒有價值,急忙對大家說:“不對!要找規律…”
[片斷三]
二年級數學課上有這樣一道題:有公雞5只,母雞比公雞多3只。母雞有多少只?上課老師是這樣分析的:“母雞多,公雞少,母雞的只數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與公雞同樣多的.一部分是比公雞多的,用母雞與公雞同樣多的部分加上比公雞多的部分,就是母雞的只數”,列式5+3=8(只),并要求學生都用這種“算理”進行分析。
上述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反映出我們教師的教學觀念還比較陳舊,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單一;學生學習被動,缺少自主學習、探索刨新的精神與能力;同時教師也缺少對學生的情感、態度以及個體差異的關注,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應該表現出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受到壓抑。
教師應該認識到在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是孩子的權利,出錯后的學生是最容易丟失自信心的,這時,老師一定要給予關注.并且給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不要讓孩子帶著遺憾回家。這就是要保護孩子的自信心。片斷一中的那位老師很可能沒有注意到這個孩子的表情,但是就在這個被遺忘的角落中,孩子的自尊心無疑受到了一次傷害。如果老師能在閃眼之間注意到這個孩子的沮喪,再給他一次回答的機會,他一定會答對,那該有多好!這節課他就是勝利者了。
“把愾車開走就行”,多好的回答啊,是創造性的體現。如果抓住這個時機,發揮教師課堂中的主導作用,說:“你想的真好,開走汽車是個好辦法,可是司機不在,怎么辦昵?”孩子的探索得到了肯定,其他同學也會由此產生發言的安全感,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會更近,課堂的探索會更加活躍。
片斷三中,那種嚴密的數學論證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我們是否想過七八歲孩子思考問題的特點,他們是否有必要記住這一大段成人化的、嚴密的、枯燥的、抽象的語言呢’其實有效的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源于生活的真實想法恰恰是對數學最自然的理解,是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生長點。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對上述這一問題的理解可能是:母雞比公雞多3只,所以母雞就是5十3=8(只);母雞多,公雞少,求母雞多少只,當然要用加法了??墒?,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這些來自于生活經驗的最真實、最直接的理解,卻被成人化標準否定了。教師只是要求學生按固定的模式去模仿分析,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如果老師能在思維的瞬間找到與孩子的合拍點,教學氣氛與效果肯定會令人滿意。
教師應該充滿對教育探索的激情。那種因為書上是怎么說的,因為教參是這樣寫的,因為一直以來我們都是這樣教學生的……太多的“因為”只會禁錮教師鮮活的教育教學思想,而難于培養出富有個性、創造性的人才。扼制還是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往往就在教師的一念之間。教師的“一念”之差可能會使學生產生不同的發展趨向。教師想在課堂教學中閃現巧妙的“一念”,就需要在備課和揣摩孩子的心理上多下功夫。
這次教研活動雖然結束了,卻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很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