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語言是一種由數學符號、數學術語和經過改造的自然語言組成的科學語言,是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即是對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悟數學語言;在教師的潛移默化中形成數學語言;在交流合作中發展數學語言。
【關鍵詞】學生
數學語言是一種由數學符號、數學術語和經過改造的自然語言組成的科學語言,是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中的各種定義、法則、公式、性質都是通過數學語言表述的。在近二十年的數學教學中,我有這樣一個感觸:著力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語言,也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數學課堂教學其實是一種數學思維活動,而數學語言又是進行這種思維活動最直接、最核心的手段。那么,究竟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語言,更好地鍛煉小學生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和準確性呢?
1學會閱讀數學,從中感悟數學語言
數學語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真正讀懂數學語言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年齡和認知水平限制,其邏輯思維能力不高,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必須引導學生從感性的形象思維入手,借助手勢、神態、舉止,化抽象為形象。比如,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位置和方向》一節,根據已定物體的位置確定另一物體的位置和所處的方向,進行教學時,我課前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首先自學,重點閱讀例題上每句話所揭示出的條件和問題以及相互之間的聯系。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時,應該科學合理地大概比劃出距離遠近,用手勢的擺動指示方向的偏向。這種身體語言易化了小學生在接受抽象內容過程中的阻礙,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很多。
2在教師的潛移默化中形成數學語言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乘法分配律的簡便運算時:44×25=?我教給學生的一種算理:44×25=11×(4×25),這是根據三年級學過的把一個數分解為兩個數的乘積,再運用乘法結合律。我講述后,又請幾名學生復述這種算理,并且出了幾道類似的題目讓學生自己說。接著再問,還有沒有其它的解題方法呢?(還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這樣,既讓學生鞏固了這種算理,又再次給學生提供了語言訓練的機會。學生講,老師聽,創設了一種課堂教學的輕松氛圍,而且還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數學語言的形成,更為重要的還有一個“悟”的問題,即讓學生真正自己感知到這種算理如何表達才合適,我們在平時教學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有的學生對老師的講解總是不明白,但是在同學之間交流時,一聽就懂。依我看,這就是一個數學語言的問題。數學教師的語言應力求用詞準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前后連貫、邏輯性強。
3采取各種形式,從中發展數學語言
其一,小組合作。
這種方式是發展學生數學語言的好辦法。小組合作學習的突出優勢就是能夠充分地讓班里的每一個學生有說話的機會,一個小組,幾個學生,輪流發表自己的見解,久而久之,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但是這種辦法需要老師多留心學生說出的每句話,及時糾正學生說話當中不規范的地方,學生只有說話說得準,筆下才有可能寫得準。
其二,同桌交流。
如名數之間的互化:4米8厘米=()厘米,可讓學生敘述:4米就是400厘米,400厘米加上8厘米等于408厘米。簡單的兩句話,通過同桌間的互相交流,使學生掌握思路,并能舉一反三,靈活運用。而班級中的學困生,也可以在同桌的帶動下,逐步學會敘述,正確地解答。
其三,學生小結。
好多老師往往忽視這個環節,甚至自己代替學生三言兩語地做了小結,很少在一節課快結束之際給學生一個說話的機會,很可惜。通過小結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憶出本課的要點。小學生雖然表達能力有限,但只要正確引導,他們也能正確地概括。經常進行有目的的課堂小結,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分類等邏輯思維能力,達到智能并進,全面育人的目的。多種形式的訓練,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同時,學生把思維說出來,會有一種愉悅的感覺,也是自我表現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
4在學生的操作實踐中強化數學語言
小學數學有很多需要學生親身實踐的內容,比如,圓柱、圓錐體的表面積和體積計算,圓面積,分數的意義,統計圖等教學,需要學生動手操作,操作可以強化數學語言。學生通過操作活動,可以豐富感性認識,通過有條理地說操作過程,可以把外部物質操作活動轉化為內部思維活動,從而掌握事物的本質屬性,使數學語言得到強化。
總之,數學語言的培養是教學工作中一項長期的任務。它使學生獲得數學交流的機會,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樹立學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聽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