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面對現代的學生識字能力不強的特點,作為教師的我們,如何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讓學生發揮出自己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加愉快的學習呢?就成為我們教師的根本出發點。針對如何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我借助自己教學經歷淺談幾點:
[關鍵詞]培養 學生 識字 習慣
1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識字,要從興趣開始,因為興趣是一切學習的原動力。要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首先必須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漢字的感情。中華漢字,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是東方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形象優美,極富魅力,你瞧,“輕”字有一種漂浮感覺,“重”字一望而沉墜,“哭”字一看就像在流淚,“笑”字一見就使人愉快……教師要善于發現漢字的這些特點,用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愿望,調動學習情緒,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文字的興趣。
2教給學生良好的識字方法
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會產生兩大變化,一是從“學會”變成“會學”,二是“被動的學”變成“主動的學”。 學習中識字方法很多,但比較法在實踐證明中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漸掌握比較法的規律,在學習中更好的加以運用,如:在字音學習中,進行同音、近音的比較;在字義學習中,進行近義反義的比較;在字形學習中,進行形近字的比較等。有比較,才能發現不同,在比較中,學生學習起來就不會出錯,從而為正確的書寫打下良好的基礎。
3學生提供識字的舞臺
教師要經常給學生展示識字的機會,提供識字的舞臺,讓學生不斷地交流自主識字的成果,進行在識字的實踐活動。只有堅持這樣引導,學生才能增識更多漢字,而且還能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一位教師針對街頭海報、店鋪招牌、商業廣告……教師要進行統計,把它們一一展示出來,組織學生開展消滅錯別字的“啄木鳥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學生識記漢字的能力。
4使學生養成在生活中識字的習慣
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地去進行某些活動的特殊傾向。它是學生在學習上的一種自動化動作。生活識字的良好習慣應當有如下的表現:學生在校內,在家里,在街道.通過讀書,看報,看電視,看商標字、招牌字、廣告字……能自主識字,只要見到漢字,就產生識字的欲望,就能自覺地識記:一位二年級的小學生跟隨家長到超市買菜,他發現每種蔬菜都有一個標牌,標牌上標有蔬菜的名稱,于是他就對著每種蔬菜認真識記標牌上的“韭菜、芹菜、菠菜、茄子……”,他能把識字與認識事物結合了起來,這就是在生活中主動識字的良好習慣。教師對學生的這種積極性識字,要大力宣揚、鼓勵表揚,促使更多的學生養成在生活中識字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