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或稱美感教育,屬情感教育范疇。它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為此美育以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及教師的普遍重視和廣泛關注。并將其滲透到各學科的教學之中。現行小學語文教材薈萃了許許多多極具審美價值的中外名篇佳作。為實施美育提供了豐富且形象生動、具體且理性深刻的審美對象。因此,我們要充分借助這些優秀的課程資源。散播美的信息、滲透美的哲理。促使學生在閱讀中感知美、理解美、評價美,從生活中發現美,并在實踐中制造美,從而逐步形成鐘情于美的“穩定心理品質”。本文試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踐美育談幾點體會。
1憑借教材,挖掘教材的審美因素。
小語教材文質兼美,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教科書。我們要深入挖掘其思想性和藝術性,并充分利用之。在實施語文教學中,使學生耳濡目染,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縱觀小語教材,其美育資源比比皆是。現以人教版教材為例分類抒之:
1.1描繪自然環境美。
大自然是一個無比美的世界,它所具有的美是千姿百態的。為作者提供了無窮無盡的素材。經過作者的審美處理,給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如《草原的風情》、《美麗的小興安嶺》的綺麗。《小池》的幽靜、《望廬山瀑布》的雄偉……作者筆下的這些自然景色,不但會激發其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而且還會陶冶學生愛美的情操。
1.2凸顯人文景觀美。
小語教材中作者描寫了很多人工創造的具有文化價值和觀賞意義的建筑物和場所。如《長城》的壯觀、《頤和園》的絕妙、《趙州橋》的古樸、《各具特色的民居》的典雅……文中所表現的這些人文景觀的美。不僅頌揚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力。而且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建設的成就的自豪感。
1.3表現社會生活美。
生活處處皆有美,語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現生活。許多課文描寫的人物事件,甚至場面仿佛就在我們身邊。使人產生一種真實的美感。如表現生產勞動美的《父親的菜園》、《青山不老》、《養花》、《狼牙山五壯士》、《夜鶯的歌聲》、《小英雄雨來》等。通過這些課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愛。
1.4展現人物形象美。
作者往往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流露自己的審美認識和審美評價。這些豐滿的形象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和行為的楷模。能在他們心中樹立起美的豐碑。如表現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的《窮人》、贊揚殘疾青年不計一己得失。想法沒法讓“我”讀書的《別餓壞了那匹馬》表達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伯牙絕琴》等等。這些蕩氣回腸的感人場面,對啟迪學生心靈,培養學生良好品德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總之,小語教材中的審美因素還有很多。這些美的因素一旦加以發掘,定能抒射出更多的光芒。在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點,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2探索品德,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
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其關鍵是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培養學生感受和鑒賞祖國語言文學的美以及語言文字所表達的美,并學會運用語言文字來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教學中教師因材施教、探討教法以期將審美教育寓于語文教學之中。
2.1感情朗讀,培養感受美的能力。
現行小語教材、題材多樣。內容豐富,不管是敘事還是寫景。它們都是作者人生態度與審美情感的統一體。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能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抒發美的情懷。如《再見了,親人》所刻畫的場面、人物都充滿了激情。小金花、大嫂、大娘和志愿軍的一言一行無不包蘊著真、善、美的情懷。教學時讓學生采用多種形式有感情地朗讀,把這種情懷從語調中傾訴出來、從眼神中流露出來,就可以深刻地體會到中韓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生命和鮮血凝成的,進而悟出文章的美來。
2.2披文入情,培養鑒賞美的能力。
培養鑒賞美的能力是提高學生審美素質的高一層次的要求。鑒賞美的能力是指審美者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審美情趣。有意識地對審美對象進行觀察品味。從中獲得美感和教育。語文教學中審美者即學生,審美對象即語文教材。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必須以教材為依據,引導學生“入境”研讀課文所表達的人和事、美和丑。品味課文為什么美、美在何處。如《草原》一文,老舍對他初入草原時的印象這樣寫道:“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這濃墨生彩的生動描繪,似如一幅草原風光圖,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反復吟詠。通過對“一碧千里”、“渲染”“到處翠絕欲流”等詞句的品味,在視覺記憶和聽覺記憶的思維活動中,通過相應的聯想,使他們感受到草原遼闊、深遠、朦朧的意境美。
2.3模仿寫作,培養創造美的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一般是指學生感受美和鑒賞美的基礎上,教師引導他們對自己所見所聞,對美好的學習生活、集體生活進行構思、加工、提煉,創造出又新又美的藝術形象,并用自己的筆表達出來。這是審美教育的一個最主要環節,也是語文教學讀寫訓練的要求。
從美育觀點來看,這種仿寫借鑒是深化美感的途徑之一,是學生表達美、創造美的良好開端。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一組“自然奇觀”后,教者可有意識地組織學生觀察自然奇觀或搜集有關自然景觀的資料。讓學生有意識地去發現、去體驗身邊的自然美。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豐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用已學過的表達方式或文中有關寫作方法,寫一處自然景觀,從而培養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