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古詩——中華文學藝術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燦若繁星,千百年來,以其精湛的語言,深邃的意境而膾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潤了無數代中國人。 詩歌是情感的種子,是智慧的語言。《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誦讀、背誦優秀詩文,小學階段不少于160篇(段)。讓學生從小就接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以獲得終身受益的古詩文經典的基本修養。
新課標指出“第一學段: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清晰地表明,第一學段古詩教學應重在積累、熏陶感悟,而非透徹地領會。
因此,在小學階段,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如何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如何引導、激發學生想象、體會古詩優美的意境,怎樣讓這支民族“瑰寶”煥發新的光彩呢?我就結合本學期課本中的古詩教學,談談我的做法:
1創設圖文情境,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第一學段古詩以寫景詩居多。這類詩歌,或勾勒意境,或寫景言志,或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意境雋永優美,語言清麗洗練,風格恬靜淡雅,多用白描手法,簡單質樸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和感知詩句內容,我找到視頻資料,以及相關圖片,制成課件,從直觀演示中加深學生對古詩學習的興趣。有了興趣,如何才能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開拓意境呢?我想到了采用“吟詩作畫,以畫講詩”的教學模式去打開學生的心扉。這是因為古代詩歌大多數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并茂的。因此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去創造詩中的形象,根據詩中所寫的景物,把它畫在紙上,再讓學生從畫中去體會詩人的感情. 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豐富多彩的畫面始終貫穿,學生們從觀畫到作畫,從先畫后文字到先文字再作畫,在興致昂然的學習氛圍中完成了古詩的積累成誦,體會了詩中蘊含的情感。
因此,我們要掌握古詩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領會詩句的意境,積極創設圖文情境,讓學生在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的活動中,對學習古詩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使他們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教師何樂而不為呢?
2以讀為本,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語文課標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低年級古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始終以學生讀書為本。 古詩對仗工整,平仄有律,讀起來瑯瑯上口。古詩有它獨具的音韻美和節奏美,最能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古詩的教學應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所以我在古詩教學中采用各種形式的誦讀,如集體讀、、小組讀、個人讀,配音樂誦讀,運用多媒體調出動畫、圖片讓學生扮演詩人表演誦讀,此外我還利用文體活動組織開展古詩朗誦會,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去體古詩的韻味、節奏,深化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與感悟,從而去體驗詩中所表達的感情,促使學生將其喜愛的詩文熟讀成誦,積淀運用。學生在多種活動中,將古詩化抽象為具體,變平面為立體,由靜止轉動畫,從而感受到古詩中有聲有色、有情有理的豐富內涵,感受到古詩語言精辟含蓄、跳躍靈活,意趣無窮。
3識寫結合,加強學生的書寫指導。
語文課標指出:認識生字和指導生字的環節,教師一定要高度重視,加強指導。古詩教學中一定要勻出一定份量的時間指導學生認真書寫,對詩中帶有新筆畫或新偏旁的字重點指導,教給學生有關漢字筆畫筆順的基礎知識和書寫漢字的方法。在指導書寫時,一定要充分發揮田字格的作用,讓每個學生注意觀察每個筆畫在田字格中的具體位置和運筆方法,并讓學生動手寫上2-5個。每次書寫前教師應強調坐姿及執筆姿勢;書寫時教師巡視,個別指導;書寫后,教師將有代表性的作業展示出來,當堂相互評價、糾正錯誤。學生從中悟出寫字的一些基本規律,有質量地完成寫字任務。這樣把寫字過程穿插在古詩教學中,有動有靜,學生腦力勞動得到調節,學生情緒高漲,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
總之,低年級古詩教學一定要符合低年級小學生年齡特點及其學習心理原理,緊扣語文課標的精神,努力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書聲瑯瑯,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說,充分地寫,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到讀書的方法,提高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