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時的語文學習中,老師家長往往只重視學生課堂聽講、課后復習的情況,卻忽視了課前的預習。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課文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會讀”的習慣、動手”的習慣、“善思質疑”的習慣。
[關鍵詞]會讀動手善思質疑
平時的語文學習中,老師家長往往只重視學生課堂聽講、課后復習的情況,卻忽視了課前的預習。殊不知預習課文的過程是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課文解決閱讀問題的過程。這一過程很重要,一定要防止有的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養成沒有好好看書,沒有好好思考,動不動就問同學、問老師的習慣。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問題,學會查找資料與利用工具書,教師要鼓勵學生正確面對困難、挑戰困難,通過思維獲得知識,善于從解決困難和探索求知的過程中善思樂學,體驗成功,尋找快樂。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緊緊抓住課前預習環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培養學生“會讀”的習慣。
中學生愛讀書的人越來越多,但真正會閱讀的人并不多。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境界是許多學生不懈追求和無比向往的,但許多人只會翻書而不能“破”書。學生要學會讀文章,要運用默讀、略讀和速讀的方法。這樣才能徜徉于浩如煙海的書中,擷取朵朵浪花;才能跋涉在無限風光的書山上,探尋條條路徑。當然,有時候也需誦讀、精讀和慢讀,也需聚精會神、一絲不茍地讀幾遍,甚至幾十遍,才能獲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
預習時首先要讀課文,但是,不是盲目地去讀課文。就是要求快速通讀課文,即從單元提示、標題、正文、注釋、練習等幾方面總體瀏覽課文。課文既要多讀幾遍,又要注意每一遍的讀都要有一定的目的。例如,在第一遍讀課文時,可以放聲朗讀,當遇到了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就可以用筆標注出來。這些標注出來的“攔路虎”,有的可以在讀的過程中解決,也可以在讀完課文后再來解決。第二遍讀時可以默讀,在讀的過程中,要一邊讀,一邊思考這篇課文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寫等問題,自己已經明白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第三遍讀課文是賞讀句子,看有哪些句子和詞語是自己喜歡的,反復讀,讀出感情,說出該句好在哪里、為什么好。
2培養學生“動手”的習慣
會查資料。查的范圍包括查字典、詞典、背景資料、作者生平等。查可以讀前查,也可以讀后查,也可以邊讀邊查。這要根據預習的實際情況而定。例如,在讀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隨時查,并做上標記。而對于不理解的詞語,就要在讀完一遍課文后再查,這樣對理解課文更有幫助。當然,根據課文內容的不同,查的內容也各異。老師在預習指導時,就應該指導學生通過上網、查資料等多種方式搜集有關的資料,以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如《紫藤蘿瀑布》一課,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需要了解作者寫作時的時代背景及作者家庭背景。
作重點批注。這是批注預習法,也是較好的自讀方法,要求在預習中若發現疑難之處,或對問題有不同的看法,就在課文的空白處寫上批注,發表意見。提出質疑,以便在討論和聽課時研討答問。這是較高的預習要求,沒有閱讀批注的習慣和能力,一般是做不好的。所以要培養,積極訓練。如預習《最后一課》這篇課文,句子:“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里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經過閱讀體會后,可在這句話下面劃一條線,并在空白處寫上看法:這句心理寫得好,表示小弗郎士對侵略者的諷刺和憎恨,嘲笑侵略者強迫他們學德語的愚蠢。
3培養學生“善思質疑”的習慣。
學會思考。這是閱讀的核心,也是預習的關鍵,它重在思考理解。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預習時,要求細讀課文,思考預習題,了解課文思路(包括題目、段落層次)、主題思想,弄清表現手法和藝術特色,分析用詞造句的特點和文章的優點,初步掌握課后思考練習的內容。這樣,就為上課時全面理解課文打好基礎。如預習《春》這篇課文,通過思考“ 預習提示”和課后“思考練習”以及課文內容,便可明確文章的思路為:盼春——繪春——贊春,并且繪春部分從宏觀勾勒到具體描繪,包括“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人”五幅圖畫。文章的藝術特點是:語言生動優美,感情自然,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若思考清楚了這些問題,學習要求基本掌握了,上課時就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語言的品味上,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勤于質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只有會思考的預習,才是真正深入的預習。其實思考不是孤立的,在整個的預習過程,都要思考。讀課文時的思考,查閱時的思考,對心中疑惑的思考都是“思”。例如,看到課題,我們能想到文章的大致內容或能產生什么疑問。在讀文章的過程中,思考課文告訴了我們什么,自己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等。
這是預習的深化。古人說:“學貴有疑”。愛因斯坦認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更顯示出一個人的創造才能。”預習深入了就會有疑。疑,就是要求在精讀課文,思考揣摩課文有關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去鉆研課文,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樣,就學得深刻,便于討論研究。這也是一種較高標準的預習要求。一般來說,學生很少能做到這點。所以必須注意培養學生養成發疑的習慣和興趣。如預習《紫藤蘿瀑布》這篇課文,只要老師稍加提示,學生認真研讀,便會發現一些疑惑不解的問題。例如:“為什么這條紫藤蘿緩緩流著,帶走了我心中的憂傷和悲痛?““我心中的憂慮和悲痛為什么是關于生死謎、手足情的?”
在課文預習中,教師要多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要讓學生各抒己見,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大膽質疑、敢于爭論,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最佳的時機,因此,教師要適時鼓勵表揚自學效果好、勇于發表見解、提出問題和具有創新意識的同學,保護、強化他們探究的興趣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