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我們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學習,顧名思義就是學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覺、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而且能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自主學習 素質教育 小學數學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學習,顧名思義就是學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覺、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而且能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如何讓學生主動的去學習呢?
小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促使他們主動地學習.因此,數學教學就應讓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世界,在探索中激起興趣,培養(yǎng)學生健康活潑的個性,創(chuàng)建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從發(fā)現中尋求快樂,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體會數學的使用價值及“做”數學的無窮樂趣。
1創(chuàng)設富有趣味性的情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激勵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數學源于生活,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數學活動的切入點,能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增強學習的好奇和興趣,從而進入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
如:在教學《分桃子》一課時,我創(chuàng)設情境:先要求每個學生拿出9個桃子放在盤子里,每盤放的個數一樣多,有幾種放法,可以放幾盤?當學生操作完之后,從中選擇五種:(1)每盤放3個,9÷3=3(盤);(2)每盤放9個,9÷9=1(盤);(3)每盤放2個,9÷2=4(盤),多1個;(4)每盤放4個,9÷4=2(盤)多1個;(5)每盤放5個,9÷5=1(盤)多4個。接下來引導學生觀察上面五個除法式子,并提問:可分成幾種情況;學生于是很快的觀察到:一類正好分完,另一類分完后還有剩余的。于是老師再畫龍點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分了以后還剩余的算式,我們就把它叫做“有余數的除法”,這樣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可以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輕松的接受新知識。
2注重自主探究,讓他們在參與中體驗成功。
新課程大力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在合作學習中有明確的責任分工,促進學生之間能有效地溝通;在探究性學習中,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發(fā)現問題。通過觀察、比較、交流等活動,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fā)展,對培養(yǎng)未來需要的創(chuàng)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性質、聯(lián)系。目標導引下的自主學習尤其重視學生自主探索,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fā)現,去“再創(chuàng)造”有關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圓形面積時,我先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啟發(fā)下,自己提出問題思考:(1)圓可轉化成什么圖形來計算面積?(2)轉化前后圖形有什么關系?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通過動手操作,學生自己發(fā)現了圓的面積公式。這種從動手操作到語言敘述,從語言敘述到公式的得出,就是由直觀到抽象、由具體到概括的過程。在這種有教師指導下的實踐活動中,學生手腦并用,發(fā)現和解決了數學問題,參與了獲取知識的全過程,學得積極、主動,嘗到了探求知識的樂趣。整個教學過程,教會了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本領:(1)可以應用知識間的轉化和聯(lián)系;(2)動手操作也是解決問題的方法;(3)認真觀察、比較,有序地思考問題可以順利地解決問題等。
3小組合作,使學生學會共同生活
在小組討論交流中,小組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每一個學生都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收獲。這就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種寬松、和諧、合作、民主的學習氛圍,小組討論學習有利于全體學生主動性的發(fā)揮,有利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在課堂上,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的自主能動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讓學生“自己想想”、“組內說說”等學習活動,在觀察、思考、研討交流中,體驗與同伴合作、交流、溝通、爭辯等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感悟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從桌上眾多的學具中找出長方體,然后分組討論,“觀察這些長方體,你能發(fā)現什么?”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經過討論發(fā)現: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長方體的相對的兩個面大小相等……教師對他們的發(fā)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這樣的學習探索中,學生不斷地發(fā)現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時時處處迸發(fā)著智慧的火花。另外,在數學合作交流學習的課堂上通過充分的合作與交流,營造了一種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氛圍。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合作學習彌補了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與交流,培養(yǎng)了學生的協(xié)作意識。
4體驗成功,促學生自主發(fā)展
有人曾說過,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一次次的成功就會給學生帶來無限喜悅和美好的憧憬,從而可不斷地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練習是學生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讓學生體驗成功。教師應設計適合不同能力水平的作業(yè),使廣大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成績,讓學生的學習水平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如6□7>649,□里可以是( )。對于差生只要求能夠填出幾個,對于中等生能夠全部填出,對于優(yōu)等生應概括出方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的發(fā)展。
這種形式的練習題讓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飽,優(yōu)等生吃得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從厭倦的情緒中解放出來,喚起他們主動參與練習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喚起學生興味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向。
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同時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效途徑。素質化評價應貫穿于數學課堂教學的始終,積極的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使自己成為一個成功者。小學生很在乎教師的評價,因此教師給予學生多一些鼓勵性的評價,尤其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有進步時,教師應及時對其激勵性評價。俗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九暖,冷言一句三伏寒。”教師應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切莫讓自己的評價使學生對學生數學失去興趣。
總之,通過學習新課程,我知道在教學中,只要在課堂教學結構,教學過程,教學體系上以全新的思路進行改革,進行設計,因材施教,用教師一顆愛心去打開學生的心扉,讓孩子在輕松愉快中得到知識,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學生發(fā)現數學、喜歡數學,并讓學生置身于問題情景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運用自己的大腦主動地去思考,去發(fā)現和創(chuàng)新,主動獲取知識,使學生體會到自己就是學習活動中的發(fā)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