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學”定教是新時代教育的人文精神,是以鼓勵人自主發展為旨趣。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以“學”設計要做到:心中有“書”,教學設計走進教材,超越教材;目中有“人”,教學設計走進學生,走出學生;凸顯過程,教學設計走進預設,生成精彩性等策略,旨在提高英語課堂的有效性。
[關鍵詞]英語課堂 教學設計 以學定教 有效性
以“學”定教是新時代教育的人文精神,是以鼓勵人自主發展為旨趣,是適應能力和愛的基石,是正確認識人,尊重人、信任人,開發人的心智,是教學設計必須遵循的原則。在初中英語教學設計中,如何以“學”定“教”,為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廣闊的空間,提高英語課堂設計的有效性。筆者的實踐體會如下:
1心中有“書”,教學設計走進教材,超越教材。
優秀教師不是一個簡單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個“調整教材”“補充教材”或“重新開發教材”的人。英語教師應深入分析并準確把握教材所體現的課程目標和教育理念,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的需要,創造性地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補充、刪減和加工處理,以盡量合理的方式組織和呈現教材內容,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構建和科學素養的全面提升,使教學過程 成為教材內容的持續生成與意義建構的過程,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案例1某青年教師的一節教師組內公開課:
T:Good morning,everyone,Let's have our lesson today.Now,please open your books. In this class we'll learn about…
T:Don't open your books.We'll talk about…
T:You don't need to open your books.Please look at the blackboard.
T:Today's homework is on the blackboard.
You don't need to do the exercises in your books.…
“用教材教”取代傳統的“教教材”,這是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之一。但是,教師決不能將它變成隨意處理教材的借口,更不能以“用教材教”為由而不去吃透教材,甚至脫離教材。案例1 中,青年教師整堂課忽略了本書,拋棄教材,這樣一來,學生對教材本身的學習就被大大削弱。筆者認為:“用教材教”首先是“用”,而不是拋開教材另搞一套。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能夠樹立一種新的教材觀,擯棄那種傳統下的“教教科書”的觀念,在課程設計中應充分體現“用教材教”的新理念。一方面,教師要充分發揮理解教材所闡明的道理以及所講述的知識,將教材轉化為學生的智能;另一方面,在實際駕馭課程和教學中,課堂不能僅限于教材所提供的知識,教師在具體教學情景下,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對教材進行補充、延伸、拓寬、重組,結合教材之外的教學資源,對教材進行有效的開發處理,為學生的學習搭建超越教材的平臺,讓學生獲得教材規定以外的教學效果。
2目中有“人”,教學設計走進學生,走出學生。
“為學生的需要和發展設計教學”既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具體的教學行為。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前期,一定要有走進學生,對學生進行學習需求分析,為明確教學的具體目標,確定什么樣的教學內容提供科學的依據,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從而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減少盲目性,提高教學效率。
案例2:有位教師上有關Weather的一些單詞的教學片段:
T:先通過電腦在大屏幕上呈現四幅圖片,分別表示這樣的天氣:晴、多云、刮風和下大雨。
T:將學生分為四小組每個小組討論一幅圖片。要求每個同學根據圖片內容說出一個句子,最后要求學生盡量用不同的詞匯或方式描述當天的天氣情況。
Ss:有的開始獨立思考和探索;有的則分組討論、分析、歸納。最后總結出許多跟天氣有關的句子。
T:適當集中學生寫的句子并通過投影儀呈現部分句子:
①What a fine day! ②The sun is very bright!③t's a fine day today.④I think tomorrow will be fine.⑤The sun is shining brightly.⑥What a beautiful day!⑦It's good weather,isn't it?、⑧There is lot of sunshine today.⑨It is cloudy today!⑩How heavy the rain is !
上述案例中,教師利用天氣現象的圖片,放手讓學生邊看邊根據圖的內容進行了描述。無論是學生獨立思考,還是小組討論、分析等,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這種情況下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新課標所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我們追求課堂教學設計,要目中有“人”,走進學生,走出學生 ,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機會和廣闊的展示他們自主學習成果的舞臺,這樣學生才會有思維發散的時間和空間,才會在自主、積極參與學習,并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3凸顯過程,教學設計走進預設,生成精彩性。
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過程,課堂教學不能沒有預設。我們已習慣于通過對課堂教學的精心預設而取得教學的成功。但新課程理念下的英語課堂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課堂,在“目標——過程——結果”的演變過程中,除了預約的精彩以外,伴隨著課堂教學活動的展開,也會“生成”出許多無法預知的精彩。
如一位教師上牛津8B Unit 6,圍繞“慈善步行Charity walk”展開系列教學活動。在上Reading時,教師提問:“If there is a charity walk next Saturday in our school,would you like to take part in it?”部分同學表現出積極的態度,(這是預設內的結果),還有部分學生的回答了“No”教師追問 Why not? 時,他們各抒己見“ I have no time.”“ I have to do my homework .”“ I' m so tired that I went to have a rest.”etc.(這是預設外結果)此時,教師雖感到有點意外,俏作停頓說:“Yes, you're honest. It's the fact that you really have much work to do at weekends.”聽到此,(教師沒批評,反而理解他們)答了“No”同學似乎松了一口氣,抬起了頭更加認真聽講。接著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語言素材和思想內涵,將德育自然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教師再問:如果有一項慈善步行下周六在我們學校,你想參加嗎?同學們齊聲回答Yes。教師又追問:Why yes now? 其中有的說“As a student, work must come first. But helping others is also important.”也有的說“We hope someone will help us when we are in trouble. So we should take every chance to help others.”最后,師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這一課的教學任務。
面對課堂的一點生成,若我們教師能以此為契機,及時捕捉和善于利用,那么,一個個超越預設、洋溢著芬芳的精彩會向我們襲來,那些看起來似乎不起眼的點點滴滴會呈現出詩一般的美麗。
總之,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對以“學”設計內涵的認識不斷變化。教學設計與教學有效不僅成為理論研究者關注的熱點,也成為一線教師探索的課題。經一線的英語教師實踐探索,將呈現出新的正效能。
[參考文獻]
[1]黃遠振 《新課程英語教與學》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08
[2]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石裹瑩、劉遠海.課堂教學有效互動策略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