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中學美術課堂教學入手,通過對一個美術教學課堂設計案例的分析,講述了教師從選題到備課到課堂展開及作業練習,直到課末總結和教學反思,一步步展現了教師優化課堂設計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全過程和相應的策略,最后也為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努力方向。
[關鍵詞]美術教學 課堂設計 創造性思維
當今社會是科學技術和生產力高速發展的社會,需要更多有創造能力的人才,作為培養人才的教師便有了新的任務:在傳授知識和培養技能的基礎上,激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 “藝術創作從來都是施展人的創新創造能力的一個重要領域。”徐方瞿.《創新與創造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第66頁。所以美術教師要發揮美術課堂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優勢,進一步優化課堂設計,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指人在創造過程中,產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維成果的思維活動方式。創造性思維本身又分為擴散思維和集中思維。”徐方瞿.《創新與創造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第99頁。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要先具備創造性思維。在選取教學內容時,即要充分利用美術教材中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教學內容,又要善于從生活中去發現教學的素材。《平面圖形的分解構成》一課源于我偶然間看到的幾張平面分解構成圖片,簡潔卻充滿創意,這是一個有趣且對鍛煉創造性思維很有意義的內容,于是有了這么一節既生動又充實的設計基礎課。能夠不局限于課本,開發一些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教學內容,也鍛煉了教師的創造性思維。
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既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又要鍛煉其能力,教師上課之前的精心備課也就尤為重要。沒有現成的教材,面對一個新課題,學生到底期望學習什么?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對什么叫平面圖形的分解構成、學習這課有什么意義、怎么進行分解構成等比較感興趣。在備課時,結合學生的實際興趣和平面構成中對于分解構成的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制定教學內容,即:平面圖形的分解構成的定義、類型、方法、注意事項、用途等幾個方面。重點是學習分解構成的方法,難點是學生能夠利用分解構成的方法,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一張有創意又美觀的正方形的分解構成練習。也就是將《平面圖形的分解構成》這堂課設計成兼有知識傳授、作品欣賞、動手操作的綜合課。
有了對這堂課的清晰定位,我開始準備教學內容。因為喜歡,備課時就有動力和激情。到網上、到書店、到圖書館,總之通過一切途徑去搜集相關的資料和圖片。當看了許多關于分解構成的資料,我自己的創造性思維也被激發出來了,靈感噴涌,于是我設計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分解構成作品,以備上課使用。課堂素材使用老師自己的作品,對學生會更有吸引力。
我一直遵循這樣一個原則“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特別是這節課的主要目的是鍛煉學生的創造思維,因此這節課上我只是提出問題(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特別是擴散性的追問,可以激發學生更高更深層次的思考,提高思維的質量),讓他們通過玩游戲、看課件、動手實踐、討論,一直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最后找到方法,總結規律。在這個過程中,我會適當地引導與提示學生。如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欣賞作品,邊欣賞邊思考。一節課的時間只有短短四十五分鐘,要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教師的合理引導是不容忽視的。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學導入部分我向學生展示兩張圖片——正方形和刺猬,起初學生并沒有看出兩者之間的關系,隨后我便用動畫方式展示了“正方形分解重組成刺猬”的神奇變化過程,隨后刺猬又拉出了課題——平面圖形的分解構成,猶如變魔術一般的動畫,再配上幽默有趣的音樂,學生不由自主地發出驚嘆,自然對《平面圖形的分解構成》這個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覺得新課導入是這節課的第一個亮點。
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多種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主動思考積極創造。比如我先讓學生玩“七巧板”拼圖游戲(一種平面圖形分解構成的游戲),學生興趣很高,兩分鐘后,我先表揚拼得又快又好的學生,然后讓他們自己總結平面圖形分解構成定義(培養學生在實踐中思考和總結問題的能力)。有的教學內容如三種分解方法,我是直接講述并輔以圖片說明(教師應講授知識概念的理解和思維過程,講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在學習構成的方法時,我先讓學生上臺拼擺——相同分解,不同的構成會形成的不同圖形;接著展示老師的作品——相同分解,不同的構成會形成的具象或抽象的圖形;然后又用四個動畫展示了構成的方法,學生投入地跟著說“分離、連接、翻轉、錯位”——他們已經很直觀地理解了構成的四種方法。教學手段的自然變化,使學生覺得課堂既有趣又生動,在不知不覺中既鍛煉了學生的擴散性思維又發展了學生的集中性思維。當知識的學習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創造性思維被激發起來,進行分解構成實踐練習就成了學生的渴望。這是讓學生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并檢驗本課成果的重要環節,所以我給了學生十分鐘的時間來練習,學生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和臨近同學合作完成,并且可以咨詢教師(主要是為了發揮學生和教師或其他同學之間的相互思維激勵作用)。
完成作品后,先分小組展示評論,選出優秀的作品再在班級展示。學生的作品有的具象、有的抽象,但都挺有創意的,連他們自己都禁不住發出贊嘆聲。這一次作業的成功,增添了學生美術創作興趣。
一堂好課的結尾也不能忽略。我先對本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然后對學生提出希望和要求,希望他們能利用所學知識去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把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麗更精彩!
一堂課上完以后,及時認真地反思可以讓教師比較清楚的看到這節課的得與失,能夠很好地總結經驗和教訓,對以后的教育教學很有幫助。通過上課檢驗,課堂設計是否合理,還有那些缺陷,怎樣才能更好,課堂上有哪些新的生成,都需要在教學反思中去思考和總結。
對我來說,完成一堂沒有現成教材的設計基礎課的課堂設計優化,并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本身就具有創新意義。通過這種教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創新意識也被激發了,一種發散性的思維方式開始顯露出來,集中性思維也得到了較大鍛煉,所以總的來講,我的這次優化美術教學課堂設計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探索是成功的。江澤民同志多次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江澤民.《人民日報》,2000年12月30日。作為一名美術教師,自己也要繼續學習思考和實踐,把自己培養成思維型、能力型、創造型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將繼續在美術教育教學中努力探索!
[參考文獻]
[1]徐方瞿.創新與創造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張斌.設計基礎構成[M].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9
[3]殷實.基礎構成設計[M].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
[4]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5]劉家訪.上課的變革[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6]吳亞萍,王芳. 備課的變革[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