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途徑。因此,探索課堂教學中運用的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 小學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
小學是學生成長的基礎階段,這一階段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讓信息技術與課程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加速教育的現代化進程,提高學生的信息化素養,培養學生收集、分析、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對于未來的高度信息化時代所需人才的培養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有鑒于此,進行小學課堂老師信息技術應用策略的研究是有緊迫性和必要性的。
1課堂教學中的信息技術應用的概念
課堂教學中的信息技術應用策略是指根據課堂教與學的需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的特性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信息技術應用方法、程序或方案。
1.1課堂教學信息技術應用策略的內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理解。
1.1.1課堂教學信息技術應用策略是信息化教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來劃分一個具有邏輯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學理論成分的話,教學活動與社會的關系、與時代的關系以及由此派生的教學目標系統可視為宏觀層面;中觀層面指教學活動的系統分析、教學的組織以及教學模式;而教學運作的策略、技術和評價屬于微觀層面,其中的信息技術應用策略主要涉及課堂教學中的信息技術運作的方式、方法和措施等操作性要素。
1.1.2有效的課堂教學信息技術應用策略是以追求信息技術運用過程的最優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的。信息技術應用策略的制定、選擇和運用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它是教師在特定教學情境中,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而采取的一系列系統的行為。它追求的是經濟上最節省、時間上最合理與效果的最佳。
1.1.3課堂教學信息技術應用策略不僅重視教師“如何利用技術”促進教學,而且重視學生“如何利用技術”促進學習。它關注培養學生21世紀的基本能力──信息的獲取、分析與應用、創造性思考、問題解決、溝通合作的能力。
1.2課堂教學信息技術應用的特點
1.2.1目標指向性
信息技術應用策略的制定、選擇和運用總是指向特定的目標,解決現實的教學問題,掌握特定的教學內容,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等;同時,運用教學策略的活動,無論是活動的內容及其細節,活動的方式,還是活動的程序及其每個環節,都是指向特定的目標,為達到目標而存在的。
1.2.2可操作性
針對教學目標而制定的信息技術應用策略,具有與之相應的操作方法、技術和實施程序,可供師生在教學中參照執行或操作,并要轉化為教師與學生的具體教與學的行為,不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技術應用策略是沒有任何實際價值的。
1.2.3靈活性
信息技術應用策略與所要解決的教學問題之間并不存在絕對的對應關系。它具有靈活變通的特點,同一策略可以解決不同的問題,不同的策略也可以解決相同的問題;同時這種靈活性還表現在信息技術應用策略的運用要因問題情境、目標、內容和教學對象的變化而變化。
2如何加強小學課堂教學信息技術的應用
2.1轉變觀念,更新認識
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導致了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的更新,促進了教學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教師如果不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就不可能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來提高教學效果,就可能成為應用信息技術的“主要障礙”。因此,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是促進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前提條件。
首先要積極有效地向政府及教育行政領導宣傳有關文件和中央領導的講話,使他們深刻認識到加快培養和提高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通過宣傳和學習,使政府和教育行政領導既能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認識到在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又能充分認識到開展好信息技術教育也是發揮后發優勢,實現地方生產力、現代技術及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有效途徑和必由之路,從而樹立起強烈的信息意識,為培養和提高地方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供思想和經濟上的保障。
其次要努力轉變教師觀念,一方面要通過宣傳教育,使教師了解信息化、網絡化社會的特征,使他們認識到信息爆炸給教育帶來的巨大沖擊,以及未來社會對社會成員應具備的信息素養要求;另一方面,教師自身要以積極的態度轉變教育觀念,提高對教育技術重要性的認識。
2.2完善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制度
首先應制定師范系統信息技術課程的培養標準。作為專業要求,能夠有效地運用各種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應當成為教師專業素養的一項重要內容。制定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師信息技術標準,就是要明確未來教師職業對教師信息素養的具體要求。在制定標準方面,應該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實踐性。其次要注重加強信息技術課程的綜合性。隨著新課程的實施,綜合課程在小學中占有了一定的比重,原有的單一學科教師培養的情況要轉變,要打破學科界限,培養小學課程需要的綜合型師資。
現有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收效并不明顯。其原因主要在于培訓模式已經陳舊,而且不適合廣大小學教師的實際需要。
因此,當前迫切需要從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際出發,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信息技術培訓方案。筆者認為培訓模式應以校本培訓為主,并力求多樣化。這是指立足于本校資源,以本校為培訓基地,由本校發起和規劃的,基于學校發展和教師自身專業成長需要的培訓活動。這種培訓的好處是:培訓者和受訓者大都是同校的教師,在培訓中常常可以身兼兩職,能充分調動大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便于進行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本校資源,挖掘本校潛力。同時,這樣的培訓還有利于教師解決問題和開發課程等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形成全校教師終身培訓、共搞科研的氛圍。
2.3加強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2.3.1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電子備課、演示教學內容。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教師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備課、教研、上網查詢資料、編寫電子教案,利用目前流行的教學軟件,綜合利用各種教學素材,編寫演示文稿或教學課件。通過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多媒體的形式呈現教學信息,有利于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從而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保持。
2.3.2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資源環境,這樣的外部環境,要適應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變,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因素,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啟發,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這種整合的形式可以使課堂教學活動延伸到課外。
2.3.3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測試和教學評估。教師可以利用現成的教學測試軟件和計算機輔助測驗軟件,有能力的教師也可以自己設計練習題、編制試題庫和測試軟件,通過校園網對學生進行綜合測試和教學評估。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這是一種比較好的整合方式,但要制作比較“智能化”、交互功能很強的軟件難度比較高,一般學校的信息技術人員很難實現。因此,這類軟件在平時的公開課和評比課中很難見到。
小學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對優化課堂結構,打造高效課堂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只有很好地將它們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實現課堂的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