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音樂課程的評價應充分體現(xiàn)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著眼評價的教育、激勵與改善的功能,通過科學的音樂學習課程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在新課程下,小學音樂評價要從量性評價轉為質性評價。實踐中,可以利用觀察評價法,以注重結果轉向注重過程;可以利用形成評價法,以甄別功能轉向激勵功能;可以利用表演評價法,以主動表演代替被動評價。
[關鍵詞]小學音樂質性評價實踐探索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程的評價應充分體現(xiàn)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著眼評價的教育、激勵與改善的功能,通過科學的音樂學習課程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實施新課程已經很長時間了,但是,科學音樂教學評價制度的尚未建立、實施,是音樂教育改革成效甚微的主要癥結所在。由于長期缺乏科學的評價激勵機制,再加上對小學音樂教育的認識不足,學習音樂被當作機械的技能訓練,不僅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還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對教師的教學和監(jiān)督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如何更大限度地發(fā)揮評價的導向及激勵作用,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大問題。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提出了小學音樂質性評價方法,質性評價的方法由于關注了學生音樂學習的過程,因此能夠有效地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功效,與新課程倡導的評價理念相符。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質性評價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觀察評價法——以注重結果轉向注重過程
觀察法也是教育評價中常用的一種收集資料的方法。它是指評價者在一定的時間內,對被評價對象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特定行為表現(xiàn)進行觀察、分析,而獲得第一手材料的方法。無論是評價學校、教師、學生,觀察法都得到廣泛的應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觀察評價法能夠有效評價學生的素質發(fā)展,能獲得其他方法所收集不到的重要信息。觀察評價法具體實施分為三步:觀察設計——觀察資料的記錄——觀察資料的整理和分析。
以一節(jié)音樂課為例,觀察者通過對學生在課上的表現(xiàn)及教師的教學過程的觀察,得出原始信息,進行分析、整理,為評價做好準備。設立音樂課堂觀察表如表1所示(可供聽課教師及學校領導用)以一年級下學期某節(jié)課為例:(選自《新標準》2001年版的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五十六朵花》26頁)授課內容是學唱歌曲《勇敢的鄂倫春》;用沙錘為歌曲伴奏;讓學生說說自己所知道的少數(shù)民族名稱,比一比誰會唱的民族歌曲多。
通過下表可以直接反映教師的教學過程及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情況,作為聽課老師或評價者對教學情況也有了基本了解。由于觀察法是由評價者直接觀察所得,所以較為客觀。這是最直觀、快捷的方法,近些年經常被應用到教學評價當中。評價者可以根據(jù)多人觀察得來的信息進行分類、匯總,最后得出具體的觀察結果,并以此作為評價當中重要的參考資料。觀察法雖然有它特有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但也同樣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如取樣較少,觀察對象項目多,且分散時較難應用,有時會對被觀察者產生干擾。另外,觀察者需經過嚴格的培訓,時間和精力花費較大,實施成本較高。有時觀察項目歸類的推論性太強,從而影響調查的信度。最全面是前兩種方法的有機結合,因為只有通過被評價本人的問卷和評價者的觀察才能得出相對客觀的結果,更好為評價服務。
2形成評價法——以甄別功能轉向激勵功能
形成性評價是一種動態(tài)行為評價,它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估和判斷,著眼于學生潛力的發(fā)展。課堂教學評價作為形成性評價的組成部分,起著重要的作用。
例如,一年級下學期第5單元《我們多快樂》這一課,通過學習第1課《快樂的孩子愛歌唱》、第2課欣賞《節(jié)日舞曲》、西藏民歌《多快樂多幸福》、第3課歌表演《幸福拍手歌》的學習,讓學生學會符點節(jié)奏;模仿《節(jié)日舞曲》中的鑼鼓敲擊聲音;以及在歌表演《幸福拍手歌》的表演情趣,體會自己內心的幸福感受,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生在這樣一個和平環(huán)境中,快樂的學習知識是多么幸福。
在課堂上,為了鼓勵學生敢于實踐表現(xiàn),也為了把學生平時學習的發(fā)展過程清晰地展示出來,我設計了表2貼在墻上,表上有每班同學的姓名和八種不同的項目。課上,我盡量挖掘學生的優(yōu)點,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促使他們積極參與藝術實踐活動。
注:a、表中字母“A”為學生互評欄,“B”為教師評定欄。
b、評價等級:優(yōu)、良、及格可3個等級。
c、特長項:有的學生參加各種文藝演出、比賽等,獲獎證書、獎勵等,都可記錄。
我們知道學生掌握教材的深度,并非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既要科學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又要關注小學生在評價中的心理健康。所以我經常在教學當中用到表格的形式,以輕松活潑的評價語言來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平時的學習情況、期終總評各設一張表。以教師評、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
3表演評價法——以主動表演代替被動評價
音樂課的教學過程也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評價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的藝術實踐為標準,引導他們開展符合身心規(guī)律及年齡特征的音樂實踐活動,從而讓他們在音樂實踐活動中獲得審美體驗。
實踐中,我們把每個學期的音樂期末考試改為“班級音樂會”。期末是學生考試最緊張、最繁忙時期,將音樂課改為班級音樂會有利于減輕學生負擔、調節(jié)緊張心理;另外又可評審、調整個別學生的平時成績,盡可能將最好一次成績作為該學生的期終成績,以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期末成績的評定方案在本學期開學時就可向全體學生公布,使他們在學期伊始就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努力方向。
“班級音樂會”就是學生把要參評的自創(chuàng)音樂作品在音樂會上表演、進而展示音樂水平,它可以包括欣賞、歌唱、器樂、律動、樂理、音樂常識、配樂朗誦、學習態(tài)度等諸方面。教師要根據(jù)每位學生的音樂天賦、能力差異、項目強弱來做出評價。如有的學生唱歌條件好些;有的則舞蹈好些;有的擅長器樂、有的擅長欣賞;有的雖在唱、跳、奏方面不行,但在樂理常識、詩歌朗誦等方面掌握得很好。對以上情況在考核時,教師不能一律給予先天五音不全與節(jié)奏不準學生低分,而應根據(jù)具體條件作強項評價,以發(fā)揮學生的一技之長。
在這種“外松內緊”的氛圍中,同學們或當演員,或當評委,愉快、緊張而有序地進行期末考試。“班級音樂會”的活動性、游戲性、廣泛性、綜合性,因此,小學生都很喜歡。這樣的評價方式不僅能夠評價出學生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夠通過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學習情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評價內容充分體現(xiàn)了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對個體發(fā)展獨特性的認可,充分發(fā)揮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每個學生擁有自信,并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使音樂課程評價功能由甄別、選拔向激勵、調控轉變。近些年來,我校以“班級音樂會”的形式進行音樂終結性評價,確實收到了實效。經過幾次修改和實踐,操作起來也更方便易行了。
總之,在小學音樂評價中,要善于進行質性評價,充分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音樂學習的功能,可以利用觀察評價法、形成評價法、表演評價法把評價以注重結果轉向注重過程、以甄別功能轉向激勵功能、以主動表演代替被動評價,從而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高光旭《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中賞識性評價初探》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林蕓《把握差異 立體評價——摭談如何搞好小學低年級音樂評價》《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 2010.6
[3]吳愛萍《淺談低年級孩子的詞句積累》《考試(教研版)》2008.11
[4] 賈文艷《小學低年級音樂課激趣四法》《內蒙古教育》1996.11
[5]吳佳麗《創(chuàng)造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小學低年級音樂課的設計》《中國音樂教育》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