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制度文化是以學校制度體系為依托所形成的反映學校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管理模式、以及師生的追求理念等深層次的文化。本文從當前農村中小學課堂制度文化建設的現狀出發,著力從課堂制度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基本策略等方面研究探索,以期提高對課堂制度文化建設的理性認識,從而科學規范地推進課堂制度文化建設。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 課堂制度文化建設 研究
1當前中小學課堂制度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當前中小學,特別是農村中小學的課堂制度文化建設存在許多薄弱環節,特別突出的問題主要有:
1.1課堂文本制度存在嚴重的缺陷
我們不否認,當前中小學的課堂文本制度建設,在許多方面了重大進展,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第一,制度是專橫的,因為學校有關課堂的制度規范并沒有征得教師和學生的認同;第二,制度是病態的,因為它把重點放在糾正師生的“錯誤行為”上,而不是放在養成積極健康的行為上。因此,制度以“管住”師生、不讓師生出事為工作目標;第三,制度是形式的,因為學校所強調的課堂行為規范以及所開展的訓練活動,是特地“創作”出來的,它們只是學校的工作,而不是師生的生活。
1.2課堂制度文化民主要素嚴重缺失
學校師生能否參與學校課堂教學各種制度的決策,體現了學校制度文化是否內含民主要素。而農村中小學的現實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要么師生根本不參與決策與管理,他們僅僅是領導意圖的執行者;要么他們也參與了學校的決策,但參與程度受限,表現出漠然的態度。他們認為讓他們參與學校決策和管理像是“學校的虛假的贈品”,“學校想讓自己假裝參與其中而不會真正影響學校的動作”。學校中的學生守則、宿舍公約、教學管理制度等,多半是領導的決定。
1.3課堂制度執行力嚴重疲軟
制度不僅要有科學性,而且更需要強執行力,否則就是學校特意“創造”出來的“裝飾品”,不可能影響、規范學生的生活。當前農村中小學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學校的課堂管理制度雖很完備,卻由于各種原因而無法執行。久而久之,制度由于缺乏執行力而喪失引導價值、規范行為的作用力。
2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課堂制度文化建設的策略思考
針對當前中小學課堂制度文化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以生為本,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課堂制度文化建設,構建先進的課堂制度文化應采取如下行之有效的建設策略:
2.1科學理解課堂制度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1)確立先進的辦學理念,明確課堂制度文化建設的方向。
正確的教育思想和先進的辦學理念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靈魂。為此,農村中小學制度文化建設,首要的工作就是在師生集思廣益的基礎上,經校長辦公會研究確定了學校的辦學宗旨、辦學理念、校訓、校風、學風,從而使學校制度文化有了靈魂。
(2)突出以生為本,建立健全各項管理規章制度。
學校堅持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目標,突出以生為本,體現人文精神,建立健全了包括教學常規管理、辦公考勤管理、學生行為規范管理、后勤工作管理、教育教學質量評估、班主任工作、職稱評審、評優選先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并根據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發展的需要不斷充實、完善、發展和更新,使學校課堂教學各項工作進一步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人性化。
(3)強化文本落實力度,構建行之有效的課堂管理制度運行機制。
課堂制度文化作為學校文化的內在機制,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但僅有完整的規章制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負責將各項規章制度予以執行和落實的組織機構和隊伍,為此,學校應依據民主、平等、公正的原則,建立健全教代會、基層工會、團委、婦聯、家長委員會等組織的管理機構,并充分發揮這些組織的作用,從而使社會、家長、教師、學生參與到學校課堂制度文化建設中來,促使廣大師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2.2準確把握課堂制度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1)轉變觀念,從“服從”走向“服務”
長期以來,中小學,特別是農村中小學的課堂文化建設中,普遍存在著“管理唯上”的現象。面對課程改革提出“以生為本”的新要求,每一個管理者必須用一種全新的眼光來詮釋課程管理與學生、教師、家長之間的關系,努力實現“從管住學生到相信學生的轉變”。學校的任務不是為了“管住”學生,以實現自己的管理目標,而是充分相信學生,根據學生的需要、興趣與經驗,創造足夠多的機會,讓學生在課程管理的過程中得到主動的發展。
(2)明晰內容,從“結果”走向“過程
一是注重備課過程,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材觀。盡量減輕老師的備課壓力,減少無效備課,徹底拋棄那種以檢查備課教案為主的行政管理模式,明確備課與寫教案的關系,教案寫的多,字寫得好,不一定說明備課備的好,注重備課的過程,學校管理者主動參與老師的備課過程;二是上課過程 從過去關注教師轉移到學生,讓老師從當好“演員”轉變到做好“導演”。提倡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模式,讓老師盡可能的為學生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引導學生參與,而不是簡單的給與,讓課堂充分展現學生學習的過程;三是學生的作業管理,提倡布置一些收集信息、綜合學科、面向社會、面向生活的探究性作業。
(3)完善制度,從“靜態”走向“動態”
首先要建立教師課堂行為制度。教師的課堂角色定位與角色行為要從學校的層次上提出來,并監督執行;教師要把表揚當作課堂最有力的武器,承擔一切傷害學生自尊行為而來的責任;要給學生設置競爭平臺,每堂評比“優勝小組”與當堂“學習之星”;設置多種渠道,比如課堂之外的圖書、網絡、媒體等,將學科與生活問題溝通起來,以提高學生興趣;課堂上充分尊重主體地位,留足時間,留夠空間,讓學生發展自我。
其次要建立學生的課堂行為規則。小組合作制度、班級競爭制度、學習評價制度、角色責任制度等。
每個學校的課堂教學管理制度都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我們應注意到本次課改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強調生成性。為此,管理制度從“靜態”走向“動態”是必然的趨勢。
總之,面對新時期課程改革提出“以生為本”的新要求,中小學課堂制度文化建設如何盡快地與其相適應,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探討。但是,作為學校課堂文化建設固有的特點,決定了學校課堂制度文化建設工作要具有整體性、全局性和發展性觀念,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唯有如此,我們才有可能走出一條行之有效的中小學課堂制度文化建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