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主任的管理方法和教育理念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班主任在管理中投入情感,用愛感化學生、教育學生,才能贏得學生愛戴、支持、信任,從而在學生心目中享有較高威信。情感管理應得法,而不能盲目用情,應做到“七要七不要”。
[關鍵詞]班主任 情感管理 七要 七不要
情感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及相應的行為變化,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內心體驗。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著組織作用,它支配和組織著個體的思想和行為,人的某些情感可以轉化為重要的行為動機。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要團結和帶領全體學生并給予學生良好的情感影響和熏陶,進而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學習。
班主任要讓自己的情感在學生群體中產生積極的影響和感召力,就應該做到“七要”“七不要”。
1要平易近人,不要盛氣凌人。
班主任平易近人是激發學生勤奮學習的 “興奮劑”。班主任要獲得學生的尊敬,首先要放下自己是班主任的派頭和架子,把自己作為學生學習中平等的一員。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不論是安排班務工作、處理班級問題還是閑談,都不要盛氣凌人。其次要心平氣和,以禮相待。“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生活中與學生平等相處,與學生共疾苦、共歡樂,會使學生感到親切、感到容易接近。如果師生間建立起了一種水乳交融、榮辱與共的親密關系,就能真正確立教師在學生心目中 的“班主任”地位,進而產生一種無形的情感力量,學生也會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盡最大努力去實現學習目標和任務。
2要平等待人,不要歧視后進。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作為有思想有志向的每一個人,并不都是十全十美的,但也并不是一無是處。這就要求班主任要以一種平等的方式對待每一個學生。任何一個班集體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后進生,轉化后進生的工作則是一項復雜、細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正確對待學生的長處與不足,是班主任情感管理的重要內容。
作為師者,就應該具備愛人多容,記善忘過,尊賢容眾的品質。“人非圣賢,孰能盡善”,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難免會犯錯誤,班主任對學生的偶爾失誤和不足不要一味斥責,更不能有歧視心理,而是要給學生充分的理解、體諒,要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用真摯的情感,從尊重其自尊心入手進行思想開導,喚起他們對所犯錯誤的自責和悔恨,讓他們從痛苦、自卑、惶惑中解脫出來,引導其向積極的方面思考問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3要知人善任,唯才是用,不要壓制賢能。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
建設一個成功的班集體,需要選擇一些品學兼優、責任心強、樂意為同學服務的學生擔任班干部,班主任應根據他們性格、能力的差異,安排相應的工作,盡心地對其進行培養和教育,使之成為同學的榜樣,帶動其他同學不斷進取。要做到這一點,班主任不僅要具有一雙“伯樂”識得“千里馬”的慧眼,了解、把握每位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情感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還要針對不同情況把每位學生都放到于己于人都最有利的位置上,真正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用。對有管理才能和天賦的學生,更應積極引導,讓其在班級管理中發揮最大的作用,而不應對其能力采取漠視的態度。
學生的個人特長得以充分發揮,群體作用得到充分體現,班級管理就會更為高效。
4要學會批評,以理服人,不要求全責備。
批評和表揚一樣,是班主任在學校管理過程中對學生常用的激勵手段之一。然而,批評與表揚不同,表揚主要針對學生的優點和長處給予肯定和鼓勵,批評則主要針對學生的缺點和錯誤給予教育。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具有虛榮心理和自尊感受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對人進行批評要講究方式,批評不當不僅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還會激起受批評者的逆反心理。契訶夫說:“不能用感情征服對方的人,用毆打的方式也征服不了對方。”即便是批評也要把握一個度,對學生的批評一方面應注意批評要對事不對人;另一方面要注意批評的可接受性,特別要講究場合、語氣和對象;另外,批評者還要有正確對待被批評者的逆反心理準備,對被批評者的爭辯、反駁甚至是公開頂撞要采取“冷處理”的辦法,對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真正使其心悅誠服。
心理學研究認為,情感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具有很強的感染作用。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運用情感的感染作用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5要心系學生,關心體貼,不要厚此薄彼。
班主任有一顆慈愛之心,時刻心系全體學生冷暖,是情感投入的關鍵。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愛學生——這是作為影響他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者的靈魂,熱愛每一個學生是教育者必備的道德情感。”只有與學生建立深厚的感情,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幫助學生,作他們的知心朋友,才能取得他們的信任。
“誰愛孩子,孩子就會愛他,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在生活上關心體貼學生,不能簡單的停留在表面,更要關心學生心靈的苦與樂,對全班學生,均應一視同仁,不要厚此薄彼。
6要身體力行,榜樣示范,不要言行不一。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要以自己的榜樣來教育學生。班主任的威信就在于言行一致、身體力行。班主任的言行舉止、儀態風范、人格特征,既是教育學生的重要手段,又是取得管理效能的關鍵。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班主任的舉手投足,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言行。教育心理學認為,教育者的個人威信與教育效果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一致性。班主任在學生中享有較高的威信,是搞好班級工作和教育好學生的前提和保證。班主任要用自己的學識和豐富的人生閱歷,做學生成長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
班主任要帶動全班同學,首先要從自己做起,凡事要身體力行,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特別是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和決策要自覺帶頭執行,模范地遵守,而不能“嘴上一套,行動上一套”。
班主任只有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才能使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到佩服,心甘情愿服從管理。
7要作風民主,公道正派,不要自行其是。
班主任的工作作風、態度直接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群體的學習情緒。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充分發揚民主,充分尊重學生意見,積極采納學生的合理化建議,不但可以贏得學生的信任,還有利于自己充分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達到“急學生所急,想學生所想”。要做到這一點,要把握幾個原則:一是班務公開;二是班級的各項制度、方案的制定要廣開言路,不自行其是,要使其具有操作性、可行性;三是涉及到學生評優等工作,不搞一言堂,要自下而上發揚民主,然后集中決策。
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說:“沒有情感這種品質,任何說教也無法打動人心” 。總之,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只有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經常與學生接觸,多層次多方位的進行情感交流,營造一個自主、合作的人際氛圍,使學生對班級產生一種依賴感,,他們便會情緒飽滿地學習和生活,進而實現班級管理的最終目標。
情感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及相應的行為變化,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內心體驗。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著組織作用,它支配和組織著個體的思想和行為,人的某些情感可以轉化為重要的行為動機。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要團結和帶領全體學生并給予學生良好的情感影響和熏陶,進而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學習。
班主任要讓自己的情感在學生群體中產生積極的影響和感召力,就應該做到“七要”“七不要”。
1要平易近人,不要盛氣凌人。
班主任平易近人是激發學生勤奮學習的 “興奮劑”。班主任要獲得學生的尊敬,首先要放下自己是班主任的派頭和架子,把自己作為學生學習中平等的一員。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不論是安排班務工作、處理班級問題還是閑談,都不要盛氣凌人。其次要心平氣和,以禮相待。“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生活中與學生平等相處,與學生共疾苦、共歡樂,會使學生感到親切、感到容易接近。如果師生間建立起了一種水乳交融、榮辱與共的親密關系,就能真正確立教師在學生心目中 的“班主任”地位,進而產生一種無形的情感力量,學生也會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盡最大努力去實現學習目標和任務。
2要平等待人,不要歧視后進。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作為有思想有志向的每一個人,并不都是十全十美的,但也并不是一無是處。這就要求班主任要以一種平等的方式對待每一個學生。任何一個班集體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后進生,轉化后進生的工作則是一項復雜、細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正確對待學生的長處與不足,是班主任情感管理的重要內容。
作為師者,就應該具備愛人多容,記善忘過,尊賢容眾的品質。“人非圣賢,孰能盡善”,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難免會犯錯誤,班主任對學生的偶爾失誤和不足不要一味斥責,更不能有歧視心理,而是要給學生充分的理解、體諒,要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用真摯的情感,從尊重其自尊心入手進行思想開導,喚起他們對所犯錯誤的自責和悔恨,讓他們從痛苦、自卑、惶惑中解脫出來,引導其向積極的方面思考問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3要知人善任,唯才是用,不要壓制賢能。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
建設一個成功的班集體,需要選擇一些品學兼優、責任心強、樂意為同學服務的學生擔任班干部,班主任應根據他們性格、能力的差異,安排相應的工作,盡心地對其進行培養和教育,使之成為同學的榜樣,帶動其他同學不斷進取。要做到這一點,班主任不僅要具有一雙“伯樂”識得“千里馬”的慧眼,了解、把握每位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情感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還要針對不同情況把每位學生都放到于己于人都最有利的位置上,真正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用。對有管理才能和天賦的學生,更應積極引導,讓其在班級管理中發揮最大的作用,而不應對其能力采取漠視的態度。
學生的個人特長得以充分發揮,群體作用得到充分體現,班級管理就會更為高效。
4要學會批評,以理服人,不要求全責備。
批評和表揚一樣,是班主任在學校管理過程中對學生常用的激勵手段之一。然而,批評與表揚不同,表揚主要針對學生的優點和長處給予肯定和鼓勵,批評則主要針對學生的缺點和錯誤給予教育。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具有虛榮心理和自尊感受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對人進行批評要講究方式,批評不當不僅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還會激起受批評者的逆反心理。契訶夫說:“不能用感情征服對方的人,用毆打的方式也征服不了對方。”即便是批評也要把握一個度,對學生的批評一方面應注意批評要對事不對人;另一方面要注意批評的可接受性,特別要講究場合、語氣和對象;另外,批評者還要有正確對待被批評者的逆反心理準備,對被批評者的爭辯、反駁甚至是公開頂撞要采取“冷處理”的辦法,對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真正使其心悅誠服。
心理學研究認為,情感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具有很強的感染作用。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運用情感的感染作用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5要心系學生,關心體貼,不要厚此薄彼。
班主任有一顆慈愛之心,時刻心系全體學生冷暖,是情感投入的關鍵。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愛學生——這是作為影響他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者的靈魂,熱愛每一個學生是教育者必備的道德情感。”只有與學生建立深厚的感情,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幫助學生,作他們的知心朋友,才能取得他們的信任。
“誰愛孩子,孩子就會愛他,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在生活上關心體貼學生,不能簡單的停留在表面,更要關心學生心靈的苦與樂,對全班學生,均應一視同仁,不要厚此薄彼。
6要身體力行,榜樣示范,不要言行不一。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要以自己的榜樣來教育學生。班主任的威信就在于言行一致、身體力行。班主任的言行舉止、儀態風范、人格特征,既是教育學生的重要手段,又是取得管理效能的關鍵。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班主任的舉手投足,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言行。教育心理學認為,教育者的個人威信與教育效果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一致性。班主任在學生中享有較高的威信,是搞好班級工作和教育好學生的前提和保證。班主任要用自己的學識和豐富的人生閱歷,做學生成長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
班主任要帶動全班同學,首先要從自己做起,凡事要身體力行,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特別是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和決策要自覺帶頭執行,模范地遵守,而不能“嘴上一套,行動上一套”。
班主任只有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才能使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到佩服,心甘情愿服從管理。
7要作風民主,公道正派,不要自行其是。
班主任的工作作風、態度直接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群體的學習情緒。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充分發揚民主,充分尊重學生意見,積極采納學生的合理化建議,不但可以贏得學生的信任,還有利于自己充分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達到“急學生所急,想學生所想”。要做到這一點,要把握幾個原則:一是班務公開;二是班級的各項制度、方案的制定要廣開言路,不自行其是,要使其具有操作性、可行性;三是涉及到學生評優等工作,不搞一言堂,要自下而上發揚民主,然后集中決策。
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說:“沒有情感這種品質,任何說教也無法打動人心” 。總之,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只有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經常與學生接觸,多層次多方位的進行情感交流,營造一個自主、合作的人際氛圍,使學生對班級產生一種依賴感,,他們便會情緒飽滿地學習和生活,進而實現班級管理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學心理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陳安福 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