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生由于其年齡特點,對人體雖有一定認識,但尚處于朦朧狀態。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了自己的一些觀點。
【關鍵詞】親切自然 愉快 正確 健康的愛
初中生由于其年齡特點,對人體雖有一定認識,但尚處于朦朧狀態。加之受當前電視、電影、書刊、雜志、網絡等各種媒介的影響,他們對人體內容的接觸較以前的學生要多。但由于缺乏抵抗力而易受不良影響。一些學生就是受黃色書刊甚至是黃色漫畫的影響而走上犯罪歧途的。隨著社會開放的腳步的加快,人們賴以生存的社會仿佛一夜之間變得五光十色、絢麗多姿了,成人世界變得如此繁花似錦,直叫人看得目眩,當撲面而來的所謂“養眼”的信息沖擊著視覺時,有多少人能“眼不見為凈”?何況是十三四歲的孩子。現代社會中雖然人們思想比以前解放,但作為成年人的家長和老師也極少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教育,造成了他們在性別、人體知識方面的神秘和空白,這就更需要在教學中加以正確的引導和填充.
在初中美術欣賞課中無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有些甚至是學生認為很敏感的東西,例如關于人體藝術的內容。每次講到有關人體的知識或者展示人體畫,例如《維納斯的誕生》,男生就會竊竊私語,女生就不敢看。如何在教學中處理好它們,使學生從對人體的了解到能夠欣賞人體藝術的美,這既是美術教學的任務之一,也是學生成長的需要。使學生在愉快地環境下接受青春期教學,這是當前美術教師必須面對的棘手問題。
1 教師的教態應親切自然,師生共同創造一種和諧愉快的氣氛。
教態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外部表情與內在氣質的形象反映,它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情緒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好的教態,學生會感到親切、輕松、愉快,有利于提高學習的興趣。教師面帶微笑,和顏悅色,會給學生愉快的暗示,學生會從中受到感染。教師在面對青春期人體的敏感話題時更應該自然大方,不能扭扭捏捏或者故意回避,應傳達出一種健康自然的訊息。
2 愉快地環境中接受人體構造的知識
在教學生學習人體結構時,除了講解骨骼、肌肉的名稱、位置、作用及男女形體的差異外,還要告訴他們,這個世界由男女兩性組成,學習人體結構就是要正確認識自己,了解內在結構及外部形體。其實這些內容生物課都學過,在美術課上就要告訴學生:男性由于骨骼大、肩寬、肌肉發達,因此男人體形給人以強健的力量感。而女性由于骨骼較小肩窄、皮下脂肪較多,給人以豐腴的曲線美之感。為了讓學生能夠在愉悅輕松的環境中學習,因此我在教學時準備了其他特殊的如許多體育動態圖片和服裝動態效果圖,引導他們回憶看過的體育比賽,思考體育健兒強健的體魄所體現出的美感;再引導他們回憶看過的服裝表演,或看一些體操表演的圖片,使他們對女性的豐腴秀美有一定的認識。
3 在愉快地環境中直面人體
人類自從認識到自身性的差異,千百年來,對男性人體美及女性人體美的認識便有了某些標準。在西方,人們將其分別歸為崇高(壯美)和優美(秀美)的對立范疇,在中國則以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來形容。如果說男性人體猶如一首交響樂,那么女性人體就是一首小夜曲。
從古希臘雕塑《擲鐵餅者》和米洛斯的阿芙羅狄德,再從中國漢代畫像磚、北魏石窟造像中的男人體和唐代飛天的造型上,就可得到確證。我在教學時將《米洛的阿芙羅狄德》與《擲鐵餅者》及《大衛》掛圖掛在一起,有些女生甚至捂起了眼睛,我鼓勵他們勇敢面對,這并不是骯臟的東西。介紹作者及作品,尤其加深對美神的外在美與內在美的講解,從人體的健康美出發,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表情也變得自然,我感受到他們心里的變化。為什么希臘雕塑幾乎都是裸體雕塑,這是學生常常會提出的疑問,這時就需要向他們解釋。希臘人對于人體十分崇尚,認為只有健全的身體才能有健全的精神,他們把關心集體的利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心緒寧靜、善于克制自己的公民道德,作為完善的心靈寄寓在強健的體魄中而創造出了身心統一的人體藝術形像。希臘人非常重視體育鍛煉,自公元前七七六年起,每四年一次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就是他們重視運動鍛煉的表現。在最早的運動會上,運動員全是裸體的,并且用特制的名冊記錄勝利者的姓名,還為他們塑造紀念像,安置在神殿里。這樣不但競技成了希臘美術的主要題材,而且希臘美術成為古代最典型、最輝煌的現實主義藝術的直接動力。由于講述了希臘人對體育的熱愛及對人體美的崇尚,大大激發了學生對希臘藝術的興趣,不但沒有了初看人體雕塑的羞澀,而且還要求老師多講解、多帶些作品來欣賞。
在世界美術史中,優秀的人體藝術作品數不勝數。只要在教學中不斷引導學生加深了解和認識,就會有收獲。我所教班級的幾位女學生對我講:“過去我們為自己身體的一些部分害羞,以為談論人體都是骯臟的行為。現在我們終于懂得了什么是女性美及人體藝術的美,要使自己成為集內在美與外在美于一身的女孩。”從他們的語言中我感受到收獲的喜悅,他們健康、美麗地成長,正是我們的希望。
4 在美術作品中體會正確健康的愛
青春期教育其實就是愛的教育,他們渴望去愛,更渴望被愛,但他們的愛又常常被成年人包括他們的父母和老師誤解,造成一些無可彌補的傷害。 愛包括很多種,親情、愛情、友情,這些在美術作品有很多體現。例如:文藝復興時期的拉斐爾就有很多表現母愛的作品,《美麗的女園丁》此畫通過美麗的女園丁的形象,表現圣母瑪利亞的世俗之愛的精神。筆鋒細膩,技巧完美,表現女園丁的親切、和藹,赤子的純潔可愛,對于母性的依戀,給人一種感受煦暖陽光普照的親情,生動傳神地傳達了作者對生活的渴望。講解作者的生平,是一個從小失去母愛的孩子。
再聯系到實際生活,讓學生講講母愛,打開與家長的心結。愛,是人的情感世界最美好的感情。你要愛(或者說學會愛)你的父親和母親,即使他們有這樣那樣的缺點(誰沒有缺點呢?)。你還要學會寬容對待你的父母,而不是恨。恨,只會讓你心緒煩亂,橫生出各種莫名的、古怪的念頭,使你失去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減弱你的學習動力。 法國雕塑家羅丹的《吻》原本是“地獄之門”右下邊一個雕像,表現熱戀中的男女。后來,羅丹又把它制成一件單獨的雕塑,并且成為他著名的代表作。
《吻》是表現男女愛情的不朽之作,它是那樣坦率真摯,感情充沛,造型動人,它體現出作為藝術家的羅丹浪漫氣質的一面,也說明他思想的矛盾性、復雜性和感情的無比豐富廣闊。
這是羅丹以他的情人女雕塑家克洛岱爾為模特創作的杰出作品,是他們深摯愛情的象征。
與學生一起體會感情的重要性,珍惜心中美好的感情,把握自己而不是隨意放縱自己。學會交往,能夠自控,理解體貼他人,真正懂得:只有在自己年齡、生理、心理達到成熟之時,運用自己的成熟,通過交往而覓到“意中人”,才能發展戀愛關系。
如何使初中生安全順利愉快地度過青春期,這是教育界長期思索的難題,面對青春期一些敏感的問題,家長和老師常常是苦口婆心,甚至是暴力相向。除了從生物、思想品德等學科入手。其實美術也是很好的突破口,畢竟美術作品是直接的視覺感受。如果我們在這一方面再進一步的研究,教學實際中反復推敲。相信可以幫助更多的青春期學生走出誤區,正視自己。得到全新的美的感受。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首都師范大學版
[2] 《考試》(綜合版)2013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