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始終以“學習者為中心”,精心設計每節課。學生的數學學習在我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及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與探討而得出結論,使學生在活動中、在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真正使數學課堂變成了學生積極、主動發展的天地。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體會 情景創設 創造性活動 實際生活
數學課堂教學是要集中探索教師如何通過課堂教學,積極引發學生求知欲望,著力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使課堂上不僅能看到學生人際的交流、觀點的交鋒及智慧的碰撞,還不時進發出“創造”的火花。在我所教的學生中已形成喜歡數學,熱愛數學,有初步的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他們不再是知識的“接受者”,而是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那么數學教學如何積極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呢?我認為關鍵一點就是讓數學課成為學生積極發展的天地。
1 在創設的情景中學習數學
“情景創設”是指與某些情景融合在一起的問題,它不僅包含與數學知識有關信息,還包含那些與問題聯系在一起的事物背景。現在數學與數學學習之間,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聯系就是通過情景建立并溝通,它是數學再發現的源泉,是學生應用數學的領域。這里所講的“創設情景”是我在數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之間創設的一種事物背景,把學生引入與所學內容有關的情景中,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心情,誘發出學生主動探索的愿望。
要使情景更好地發揮作用,情景的創設必須有趣、有用、可操作。如:一年級學生在初步理解了加減法的含義之后,為了使學生初步感知到加減法之間的關系,我創設了“小孩套圈”這一日常生活中常玩的游戲情景:一個小孩正在玩套圈游戲,套上1個,沒套上的有3個。這一情景,具有真實性和趣味性,大大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更富有想象和猜測。首先讓學生列出相應的算式:即1+3=4、4-1=3或4-3=1。然后緊緊抓住這一教學契機,繼續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想一想,這個小朋友除了能套上一個圈,還可能出現哪幾種情況。學生們很快就聯想到:還可能套上2個、3個、4個或一個沒套上這幾種情況,在回答時分別讓學生列出相應的加減法算式。使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隨機因素有了初步的認識,這一情景的創設即使學生獲取了知識,培養了能力,又促進了學生學習情趣的發展。
又如三年級教“長方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我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景:前幾天老師買了一個鏡框(長方形的),不小心把玻璃打碎了,老師請同學們幫忙配一塊玻璃,想一想要買多大的?學生們非常感興趣,都積極思考,想各種方法,最后達成共識:只要求出這個鏡框圍成的長方形的面積,就知道買多大的玻璃了。這涉及到長方形面積怎樣求的問題,促使學生帶著解決問題的心情開始了積極主動的探索。
總之,讓學生在真實、有趣、可操作的問題情景中學習,學生就會對數學產生濃厚的情趣,課堂就能成為學生積極主動發展的場所。
2 在創造性的活動中學習數學
數學活動包括各種感官參與下的運算、交流和搜集、整理解釋數據、數學的調查研究、建立模型、問題解決等。在這個活動中學生需要處于一種積極創造的態度。如果說“活動”是主體性的生成機制和源泉。那么“再創造”應該是數學學習活動的靈魂。當然,這種“創造”和數學家的發明創造不同,它不是創造人類所未知的東西,而是學生自己未曾學過的東西,“再創造”是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特定情景中,像數學家那樣去“想數學”,“經歷”一遍發現、創新的過程,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重新創設有關的數學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體現力所能及原則,注重生生合作,讓學生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促進學生意志力、自信心的發展。
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我創設了以“學習活動”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場面。通過判斷“哪塊廣告牌所用的油漆多”這一引探性的情景,放手讓學生通過同桌或小組之間的合作,用“數方格”或“割補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計算方法。在這個推導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積極參與、積極思考的狀態,經過自己觀察、操作、實踐交流、親自體驗并發現公式的過程,掌握了用舊知解決新知的學習方法,滲透了轉化的思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同時發展了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
又如,“小數的意義”,這節課的重點是理解“三位小數的意義”。教學時,學生在我創設的具體情景中初步理解了一、二位小數的涵義,格物致知,我大膽地讓學生獨自想出一個三位小數,并繩索合實際說出這一小數的意義。學生活躍極了,爭先恐后地說自己創造的那個小數。有的學生說:商店購進1000支同樣的鉛筆,我買了8支,就是千分之八,用小數表示就是0.008;有的說:“面包公司”為給在“六一”那天過生日的小朋友做個巨型蛋糕,統計之后發現有1000人參加,工人師傅把蛋糕平均分成了1000份,我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0.001份……經學生獨立思考列舉后,認識趨向一致,三位小數的涵義是“千分之幾的分數”,更可貴的是這樣的三位小數都是學生自己“創造的”,是靠他們自己不斷體會、挖掘、領悟、深化得出的,其教育價值無比教師“直接告訴”大多了。實踐證明,在學習過程中貫穿的這種創造、構造、發現數學的學習精神,最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意志,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思維活躍,爭相交流討論,既有智慧的碰撞,又經常閃出創造的火花。
3 在實際生活中學用數學
一個人數學修養的高低,最為重要的標志是看他如何理解數學的價值,能否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現象,去解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現實問題。傳統的數學教育把數學知識本身的數學知識的運用分開來處理,只重視知識的積累和記憶,忽略了學生把所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產和生活中去的意識培養,沒有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因此,無論是新課還是訓練課,都應結合生活實際,創設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價值。
3.1 指導學生認識、解決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中的數學問題。
如學完“長方形面積”,讓學生給鏡框買玻璃,學生說出知道鏡框的長和寬就知道買多大的,于是我把外框的長和寬告訴學生,學生很快就算出了要買的玻璃的大小。緊接著我問:這塊玻璃能不能安裝上?為什么?有的學生根據生活中的實際情況,馬上就想到安不上,太大了。在此基礎上我又說了內框的長和寬,這時學生馬上說還是安不上,太小了,到底多大的玻璃才能安裝上?學生們根據實際情況最后達成共識。這樣,不僅深化理解了長方形面積的求解方法,而且重要的是解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實際遇到的問題,發展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3.2 引導學生結合實際作合理選擇。
如:學完除法之后,我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有15個同學去公園劃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需幾條船?怎樣搭配最合理?此外,有許多人的乘車問題,買東西問題,等等。
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我經常鼓勵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提出數學問題,聯系自己身邊的事,獨立舉例提出問題,哪怕是稀奇古怪的聯想也是允許的,甚至有的超越所學的內容,這都會促進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觀念的發展。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始終以“學習者為中心”,精心設計每節課。學生的數學學習在我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及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與探討而得出結論,使學生在活動中、在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真正使數學課堂變成了學生積極、主動發展的天地。
【參考文獻】
[1] 《陜西教育>2012年第五期
[2] 《榆林教育》2013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