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了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可以采用的幾種策略。
【關鍵詞】精心備課 好奇心 轉變觀念
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如果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全過程,又能還學生一個輕松的童年,從而讓學生學好語文,熱愛語文,真正實現素質教育。根據新課程理念,我們認為,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可以采用以下幾種策略:
1 教師要精心地備課,有清晰的教學思路
教師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課文的重點、難點,才能在課堂中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及時地調控師生的作用,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考慮到學生的難點(當然有時候也需要隨機應變,以學定教),及時的指點,使課堂教學煥發主動、自主、探索的活力。教師在課前要用好工具書,因為新課本中有一些生僻字,如四年級上冊《做客喀什》中的“尕”字。假如沒有事前準備,恐怕很多人讀不出來吧!
如果教師都不能心中有數,怎能起到身教的作用?怎能令學生信服?同時,該準備的教具一定要準備,適當的教具能使課堂更形象,氣氛更活躍,學生更有激情,特別是我們現在的學生,生動的教具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2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不可濫用預習。
居里夫人曾說:“好奇心是科學家的第一美德?!蔽膶W也往往隱含有懸疑、探索的因素。我捫現在的學生由于科技的進步,見識較廣,我們小學課本本來就沒有多少值得深究的作品,如果再布置大量的預習作業在課前、在課外,那課堂上,學生還有多少可學的、可問的?教師還有多少可講的?那課堂上又干些什么呢?我們在大講預習的同時欣賞到各路名師的課,個個叫好,但他們又有誰在讓學生預習?我以為,當教材容量大、教學時間短或者課外搜集信息有利于教學時方可預習。否則,濫用預習只能使教學工作空心化,課堂教學無效化。
3 創建和諧的課堂氣氛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在輕松的氛圍中思維處于最好的狀態。學生也只有在輕松、和諧課堂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學習狀態。教師應善于運用一些策略,創建和諧的課堂氛圍。如把小游戲納入課堂,也可把游戲作為一種獎勵;多用描述性語言,多用鼓勵性語言,慎用批評性語言;教師應對學生多些激情,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對自己的重視;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相處,教師不要以權威自居;教學中遇到問題時,教師應與學生一起討論,共同解決,要尊重學生的看法,容納不同的見解。
4 加強課堂管理,調控課堂節奏
在空間管理上,教師應注重教學環境的空間設計,將每個學生置于自己的視野范圍內。在空間距離上,能夠靈活地與每位學生順暢交往,而不應該高高在上。學生的座位不宜安排得過于死板,應方便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在時間管理上,堅持時間效益觀,最大限度地減少時間的損耗;把握最佳時域,優化教學過程;保持適度信息,提高知識的有效性,并提高學生的專注率。在問題行為管理上,運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預防問題行為,如要學生明確行為標準、降低挫折水平、保持建設性課堂氣氛等。人的大腦活動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總是興奮——抑制——興奮相交替的。因此課堂的節奏也應該是變化的,這就要求教師安排內容要錯落有致,分配時間要大體適當,平緩中偶有高潮,這樣的課堂與人的心理特征相吻合,自然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5 課堂教學中活用創造性的設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課堂教學效率就高。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素,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
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的方法很多,教師能不能多一些創造性的設計呢?在教學《不用文字的書和信》時,我根據課文中“貝殼大小不一,顏色形狀也有許多種”設計了一個活動:假如你就是原始人,部落中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貝殼分別代表著什么,并且搞了個探謎采訪,最后作文。學生興趣盎然,習作也蠻有創造性的。要讓學生有創新,教師是不是也應該會創新呢?
6 該動手寫的時候一定抓住時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數學課幾乎每節課都有練習,這樣,新知識的掌握能及時反饋,訓練也很落實。我們語文是不是也可以在課堂上多一些動筆?不動筆墨不讀書。通過動筆不但可以規范學生書面語言,而且可以增強記憶。學習《落花生》,我們口頭練習了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然后就在課本上進行了練筆,再請學生讀,點評、指導,及時糾正了錯誤,規范了語言。
7 轉變教學觀念,確保教學的發展性
一些教師認為,教學就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遵循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在教學中不能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反應。
實際上,教學是一個活動變化的過程,師生在此過程中共同建構自己的世界。教學要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興趣愛好為出發點,而不是以教材、預定的教學設計為主。要注重教學的情意性,使課堂教學煥發出活力。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如果少些限制,多些引導;少些包辦,多些自由,我們的學生才會越來越喜歡語文,我們的語文課程真正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北京師范大學版
[2] 《榆林教育》2012年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