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課標的實施,課程改革的推進為數學課堂注入了勃勃生機,建立新穎融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愛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強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教學氣氛,變式訓練,提高效率。
【關鍵詞】有效教學 師生關系 興趣和愛好
新課標的實施,課程改革的推進為數學課堂注入了勃勃生機。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恒的追求。目前,我們的教學中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然而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其中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上的工作是低效或是無效的。因此,如何在把握新課標理念下,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目前課改熱點問題之一。那么在具體教學中如何開展有效教學呢? 下面談談自己的點滴看法。
1 建立新穎融洽的師生關系
長期以來,教學一向強調“師道尊嚴”。在課堂上,教師往往居高而下,采取“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學生看”,“教師寫,學生抄”的做法,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要想提高教學效果,首要的任務是擺正師生以往不平等的關系,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在課堂上,教師不能擺著師尊的架子,語言應該友善親切,態度應該和藹可親,一改自上而下的傳授方式,無論是講授知識還是與學生交談,輔導學生時,都應充分尊重和熱愛學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教師要善于用放大鏡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以表揚和鼓勵為主,對每個問題、每個學生的評價不可輕易否定,不隨便說“錯”,否則就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只有在不感到壓力的情況下,在喜愛所教老師的前提下,才會樂于學習。可見,建立一個新穎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
2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愛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學生能否對數學產生興趣并且能自覺去鉆研,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和諧、生動、自然的學習情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知識來源于實際生產、生活中,應有意識地將現實生活中數學素材滲透于教學中,學生學習起來可避免枯燥無味而且有親切感和濃厚的興趣,直觀趣味和知識實用不僅使學生在輕松、愉快、興奮的狀態下進入學習的佳境,放下包袱,學有所得,而且能激勵他們養成勤于觀察的良好習慣。例如:在學習“角的認識”這一課時,“角是一個端點引出的兩條射線”,這個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學時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熱,人們都習慣在樹下納涼,孩子們在樹下蕩秋千。(出示蕩秋千圖)瞧,老師來了。”(師擺臂作走路狀,并掛出示意圖:手臂與身體成一個角。)這時老師立即一轉話鋒,進入主題:“手臂這一擺,秋千這一蕩,就是一個數學概念。”這時,學生興趣正濃,一定會想:擺臂、蕩秋千怎么會同數學概念連在一起呢?此時此刻,思維的火花不點自燃。
3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們數學教師不一定按教材順序講課,而應尋找學生最易于接受的方式和順序。有時五節課完成的內容三節課就能解決,學生就可擁有更多的時間循環體會、突破難點、化解疑點。如七年級上冊一元一次方程及應用,教材是按應用——方程解法——應用的順序編寫,而我嘗試這樣講:先講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最后講應用,因為后講應用既講授了新知識,又復習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各種解法,比書上繞個圈兒的順序節省了很多時間,并且這樣也符合學生由簡單到復雜的認識規律,獲得滿意的課堂教學效果。
4 加強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教學氣氛
學習交往理論認為,多項交往的組織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寬,有利于形成積極的、熱烈的課堂氣氛,有利于課內信息的溝通,有利于學生們間互幫互學,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適時引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使師生、生生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啟發,相互評議,以達到訓練思維品質,發展學生智力的目地。強調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關系,也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等,通過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5 變式訓練,提高效率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操作活動是不可缺少的,首先要有模仿、記憶形成基本技能的過程,但低層次的活動并不能形成數學能力,通過變式,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提煉和組織,把底層次的知識變為高層次的常識,再把數學放到現實中使用,這時數學活動才是最有效的。所以,我們應該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年齡特征,按照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的原則,設計梯度清晰的適度的“變式”,幫助學生形成對數學知識的正確理解,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不同組成部分和完善知識結構。例如,在學習同類項時可以安排如下的變式:
變式1:判斷下列各題中的兩項是不是同類項:
變式2:若下列每對式子都是同類項,請問括號內應填上什么樣的數或字母:
變式4:每個同學編寫兩個單項式(可以是同類項也可以不是)讓小組內同學判斷是否是同類項。
點評:在引入同類項的概念后,運用變式1,讓學生直接運用概念作出判斷和解答,是熟悉概念、形成概念的過程。由學生互相討論后小結出同類項的特點: (1) 同類項要求所含字母相同且相同的字母次數也相同, (2) 是否同類項,與其系數、字母排列無關, (3) 常數項是同類項。變式2-4起鞏固概念的作用,不僅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概念,而且有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綜合解題能力。
可見,變式訓練是學生在數學活動中交流與反省、完成又一次知識建構的重要環節,是提升學生思維層次的必要手段,是教師設計創造性教學過程的具體體現,是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途經。
以上是我對提高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一些認識。正所謂教學相長,教然后知不足。在教學中,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還應該更多的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積累經驗,形成新的理念,踏踏實實做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追求每一節課的高效,才能幫助學生更輕松地學好數學。
【參考文獻】
[1] 《人民教育》2012年第六期
[2] 《中學數學教學法》1999年3月馬國政、趙普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