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綠色課堂,是自然、真實、人文與生機的課堂,是學生成長的舞臺。綠色課堂著眼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有助于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
【關鍵詞】綠色課堂 自然 真實 人文 生機
綠色,是大自然的顏色,是永恒的色彩。綠色,折射著自然、真實、人文與生機。“綠色”運用于數學課堂,拋開了傳統的“灰色教育”,呈現出數學教學的“原生態”,使數學課堂充滿人文情懷,給學生提供自然成長的舞臺。綠色課堂符合《新課程標準》強調的要著眼于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
1 綠色課堂,呈現自然風貌
自然,往往會有些許的遺憾和不完美,但卻能在原始風韻中閃耀出智慧的光芒。
1.1 尊重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
歐洲很多國家都不允許小學生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這一規定并不是無依據的。大量調查數據證明,孩子的智力被過度開發影響孩子的成長。過多、過深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計算機的硬盤,只會儲存不會思考。因此我們呼吁——請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益友的經驗為基礎,這也意味著要尊重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尊重孩子的“未成年狀態”。綠色數學課堂,是學生在常態下學習的場所,是“原生態”的。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看,學生的身理、心理以及認知結構都有所限制,不能完全達到教師所預設的以及教師所期望的要求。因此,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活動之前應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避免出現超出學生能力范疇的問題而導致課堂沉寂。
1.2 老師,請“自然”一點
作為一線的教師,我們都兢兢業業地站在自己的教育崗位上,勤勤懇懇的教育我們的學生。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我們認真備課、認真上課。但是,我們往往會顯得不是那么的自然。自然,意味著師生在交往互動中的和諧,只有和諧的課堂,才能創造出智慧的火花。
猶記得著名特級教師劉松老師在小學數學教學觀摩與展示活動中的《方程的意義》一課,最大的感觸就是隨意,但隨意中又不失深意。“敢說老師不對,你不想學了?”等調侃幽默的語言使學生在自然的學習氛圍中自然地學習。這就是綠色課堂,自然的課堂。
2 綠色課堂,呈現真實狀態
華東師大課程研究中心吳剛平教授曾說過,真實的課堂是具體的、動態生成和不確定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才能體現出來,不是為了觀賞。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也往往出現教學形式花樣迭出,在課堂教學的華麗外衣下,透露著一種“浮躁虛假”的痕跡。也曾有專家提出,掌聲雷動的課不一定是好課。新課改呼喚我們追求真實的課堂,真實是數學課堂永恒的追求。
2.1 真實的課堂,真實操作,避免“眼高手低”
新課標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于是乎,這種學習方式已成為教師教學過程中常選的模式。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時候都是流于形式,“華而不實”,學生并沒有在此過程得到歷練。表面課堂氣氛非常融洽活躍,但是多了表演,少了真實。綠色課堂,講求的是實實在在、扎扎實實。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綠色課堂重視培養學生“眼高手也高”,讓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之前可以先讓學生明確操作的目的、活動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做到分工明確,做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任務,讓其體會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在動手實踐中學習新知。
2.2 真實的課堂,培養真實的情感態度
《新課程標準》中涉及情感態度有“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等,提出知識技能的學習離不開情感態度的發展。德國教育家斯多惠也曾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呼喚和鼓舞。因此,切切實實“培養情感態度”已成為數學課上的重要教學目標,這也是綠色課堂所追求的。
曾經在教學《重疊問題》時,為了讓學生產生對數學求知的迫切需要,在課前先調查了一組學生在蘋果和葡萄兩樣水果中喜歡哪個,并做好統計。在課堂上,請這組學生把自己的名字貼在相應的水果下面。這時,兩樣水果都喜歡的同學產生了矛盾,不知應該貼在哪里。這樣就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然后我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解決這一難題,幾分鐘后,幾個小組就有了自己的結論,并成功的突破了重疊問題,讓學生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2.3 真實的課堂,刷新“生成資源”
要上一堂精彩的課,老師必須要有一份出新并可行的教學設計,要對課堂上的問題做充分的預設和準備。但是任何出色的課堂都不是完全在課前設計出來的,因為課堂是動態的,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是不可完全估量的。對教師最大的考驗不是把一堂課設計的如何完美,而是如何機智地面對和處理“生成資源”。綠色課堂,要求教師科學地分析、靈活地引導和適當地放手,給學生提供思維和想象的空間和時間,使“生成資源”成為課堂的一個亮點。
3 綠色課堂,呈現人文情懷
“綠色課堂、綠色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與其同等重要的還有人格的潤澤。人文內涵的彰顯,已經成為新課程理念支撐下數學課堂教育的核心價值取向張秀珠. 彰顯數學人文內涵,折射活力數學課堂[J].吉林教育,2008,(9).。教師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承擔著“精神指導”和“人格引領”的作用。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考試成績已不是唯一的關注點,我們更關心的是學生的素養和人文情懷。當然,人文情懷的培養也不只是語文課和品德課的專屬,數學同樣可以滲透人文精神。例如在二(上)教學《觀察物體》中的對稱問題時,以臉譜為例,在學習過程中也可以適當地介紹京劇,使學生領略京劇“國粹”的魅力。又如在教學《9的乘法口訣》這一課時,通過賽龍舟這一情景,讓學生收集有關端午節的歷史意義以及慶祝方式,讓學生在交流中得到人文精神的培養。再如,在四(上)教學等量代換時,可以用“曹沖稱象”這一典故引入,讓學生了解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曹沖的聰明睿智。當然,在平時的教學中,還可以適當地穿插一些數學家的故事和數學上的一些重大成就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4 綠色課堂,呈現生機氣息
綠色,是生命的顏色。只有朝氣蓬勃富有生機的綠色課堂,才能使學生開啟囚禁的想象。
4.1 教學設計綠色化——開放式
綠色教學設計,不同于模式化教學設計,而是要求開放式的粗線條教學設計。在備課中,我們往往走“程式化”和“形式化”,處于新舊教學設計相碰撞的矛盾之中。但是,“封閉”的數學課堂怎會朝氣蓬勃?教學設計,是教師教學實施的參照,是決定一堂課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沒有綠色開放的教學設計,又何以讓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
曾有幸在聽過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的一堂《數的整除復習》課,感觸頗深。吳老師的整堂課的設計都是基于讓學生親身經歷自主構建,開放式的課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學生學習積極性極高,課堂氛圍融洽,把枯燥無味的復習課、抽象復雜的“純數學”概念上得充滿活力,充分展現了小學數學課堂的濃濃綠意。
4.2 課堂對話綠色化——啟發式
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堂上,對話是師生交往的主要載體。因此,在課堂上要善用啟發式語言,環環相扣、層層引導,把“一言堂”變成人人參與的數學課堂,活躍課堂氛圍。例如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用“你還有什么想說的嗎?”、“你有什么不同意見嗎?”等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4.3 評價方式綠色化——激勵式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因此,我們可以用“你真棒”、“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你很認真”、“謝謝你,你是我的老師”等評價語言激勵學生,讓學生認識自我,樹立數學學習的信心。
總之,“綠色課堂”是自然、真實、人文與生機相結合的課堂,是新課程下教師所追求的課堂,是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課堂。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楊慶余. 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 張秀珠. 彰顯數學人文內涵,折射活力數學課堂[J].吉林教育,2008,(9).
[4] 張連琴. 在新課程平臺上構筑綠色的數學課堂[J].小學教學參考,2010,(6).
[5] 袁偉忠. 創設綠色數學課堂“生態環境”的教學嘗試[J].數學與教學研究,2007,(5).
[6] 鄒靜宇. 綠色課堂斷想[J].小學教學研究,2009,(11).
[7] 吳清云,郭佳紅.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和開發教學資源[J]. 林區教育.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