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轉化初中語文學困生是實施新課改“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理念的要求,也是初中語文教育教學工作的難點。初中語文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語文老師普遍關注、又均感困難的問題。許許多多的語文老師對此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雖然學困生人數不多,但對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卻有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學困生 成因 轉化策略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具體體現在: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情感。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由于我們總會遇到基礎相對薄弱、語文素質較差的學生,這些學生認為語文內容太多,枯燥乏味,因而缺乏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并逐步發展成為語文學習困難的學生,我們將其稱為“學困生”。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這就是說,學校教育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對于學困生來說,這一點就尤為重要。如何轉化“學困生”是新課程面臨的重要課題,下面談一談我的看法:
1 樹立信心,彈好“前奏”。
學困生往往自我評價較低,自卑感嚴重,總以為自己低人一等,他們常常遭受到好學生的歧視、家長的打罵,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從而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以致越學越差。要想轉化學困生,首先要樹立他們自強的信心。作為教師,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對學困生用心要精、要細,不可打擊、挫傷,要像慈母一樣,把全身心用在他們身上,使他們感受到教師的愛,從而間接喜歡你任教的學科,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在學習上,教師要耐心幫助他們,要善于抓住他們身上一個個小小的閃光點進行鼓勵、表揚,切忌訓斥、恐嚇、體罰。還可安排他們做教師的小助手,幫助教師收、發作業本,也可安排他們跟好學生交朋友,使他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生活上,教師要關心、體貼他們,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
2 激趣、指導,彈好“主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模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特別是學困生,對學習毫無興趣,有一種消極情態,低觸、厭倦,這種消極情態阻礙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因此,要想轉化學困生,培養其學習語文的興趣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2.1 找準聯系,以舊引新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調動起“學困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改變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提高聽課效率,教師應善于結合課堂教學,講一些名作家的逸聞趣事,在有些知識點的新課的引入中,應盡量有親身感受的實踐作引導,使學生明確身邊處處有語文,生活中的社會離不開語文,引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重視和興趣,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由原來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語文學習對他們來說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愉快的體驗,他們越學越想學,越愛學。因此,教師在鉆研教材時,要善于找準知識間的銜接點,運用遷移規律,以舊知引出新知,這樣,容易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求知的興趣。
2.2 明確責任,督促學生生趣。
并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能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的間接興趣,培養他們學習的責任感。即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知道語文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認識學習語文的重要性,從而產生興趣。
2.3 體驗成功,引發興趣。
學習成功帶來的愉快感,可以增強學生的信心,使他們產生新的需要和更濃的學習興趣。教師對那些學困生要低目標、小起點,讓他們也能體會到成功的歡樂。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用目標來激勵他們的學習,在實現這些學習目標時,讓他們自己去體驗成功的喜悅。在感興趣的基礎上,教師與他們一起共同制訂一些切實可行的小目標,用這些目標來激勵他們的學習,在實現這些學習目標時,讓他們自己去體驗成功的喜悅。
語文教學莫過于聽、說、讀、寫。而寫是最復雜、最高級的綜合,寫的本身就淬煉了聽、說、讀。當然對于學困生而言,我們要把要求放到最低,比如:開始可以寫一句話,表達自己的心情或天氣狀況;接下來對身邊的人、事做簡單的描述和記錄,甚至對電視劇的評論;最后逐步地提高要求等等。這兩種養成是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學生定會受益匪淺。
這樣,就會使學困生感受到學生的成功感,就會逐漸對語文產生興趣。教師再不適時機地幫助、鼓勵,便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向更深更廣處發展。
2.4 開展活動,鞏固興趣。
學生受其年齡特征的影響,對語文產生的興趣往往不穩定,因此,教師要組織開展各項活動來鞏固興趣,如:“古詩詞朗誦比賽”、“小小診所”、“小作家評比”等。特別注意為學困生設計特長比賽,分成小組,根據他們本身的能力特點開展活動,發揮他們的優勢,促使興趣的鞏固。
總之,轉化語文 “學困生”,使他們由厭學變為樂學,是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時刻面臨的艱巨任務,真正做到這一點,要求我們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下,具有淵博的知識、無私的愛心、奉獻的精神,更要求我們掌握精湛的教學藝術,三者完美地結合起來,才能不辱沒我們語文教師的神圣使命。
【參考文獻】
[1] 《人民教育》2012年第八期
[2] 《中學語文教學法》1993年2月王博、劉建國等編